339电视塔
在成都拍摄城市风光,最热门的地标建筑恐怕非339电视塔莫属。
339电视塔又叫“锦绣天府塔”,是中国西部第一高塔,也是成都已建成的最高建筑。这座因高度而得名的地标建筑,以339米的钢构身姿刺破锦官城的青灰色天际,在老城区低矮建筑群的衬托下显得独树一帜”。在成都的各个角落,总能偶遇它的身影,这份独特的存在感吸引我探索不同的拍摄视角。

15s、F11、ISO100
二环高架内外,一侧是繁华的都市中心,另一侧则是静谧的东湖公园。339电视塔在蓝调暮色下如一座灯塔,以暖黄色灯光撑起主城天际线,彰显跨越喧嚣与宁静的视觉统治力。

2s、F8、ISO100
走成华大道未必要去二仙桥,339电视塔才是我的目的地。在天台找到339电视塔正对着成华大道的角度,便得到这张经典的《塔下之路》。为拍得与众不同,我前后三次前往,终于在一个空气通透的傍晚望见海拔5353米的大雪塘,成都最高峰与最高塔得以在画面中相遇。

5s、F11、ISO100
若在更远的机位,339电视塔相较于大雪塘就显得不再高大。现代化的楼宇和雪山剪影共同构成别具特色的天际线,通过长曝光记录成洛大道的车轨,形成良好的视觉引导。

1/50s、F5.6、ISO640
清晨时分,向东眺望,霞光尚未褪尽的天空下,红光大道已车流如织,成灌快铁在成都主城、郫都区与都江堰市之间划出银色轨迹。沿线居民楼群如棋盘般铺展至天际,而339电视塔与远方的龙泉山脉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壮美的天际轮廓线。

15s、F8、ISO100
在特定视角利用长焦的空间压缩效果,二环高架与门形建筑压铸成一扇精美的“成都之窗”,地标建筑339电视塔则成为窗中之景。通过独特的框架构图,居民楼中明灭的万家灯火化作朝圣的星群,在取景器里完成了一场精密的天体物理实验。

13s、F11、ISO100
九天楼,原名散花楼,始建于隋朝末期。尽管如今的版本是1995年重建的仿古建筑,但重在文化意义,与成都的现代地标339电视塔古今同框,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

1/400s、F9、ISO100
比起古今同框, 339电视塔与四姑娘山幺妹峰的同框更显难得。我将一年中最为通透的日子留给这个机位,记录下339米与6248米的高空对话。
蜀峰468

1/1000s、F9、ISO640
如果说339电视塔标记着成都此时的高度,那么蜀峰468就是未来的破界生长。当这对空间标尺双剑合璧,共同勾勒出城市向上的轨迹,好似天府之国向天空递交的成长宣言。

1/50s、F2.8、ISO100
拂晓时分,曙光下的成都天际线逐渐清晰,一层薄雾托起龙泉山脉,蜀峰468破云而出。

1/20s、F11、ISO100
当我登上龙泉山脉,远眺西岭雪山大雪塘与蜀峰468的同框,天边泛起微光那一刻,便明白什么是天府之国。紫霞映天,晨雾缥缈,两山之间,谓之天府。

1/20s、F11、ISO100
蜀峰468停工的日子,月亮照常升起。希望这座西南最高烂尾楼也能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麓湖生态城

1/400s、F2.8、ISO100
麓湖生态城作为地产界神盘,是一座以麓湖为核心的集别墅、平层和休闲产业于一体的湖系生态城。从空中俯瞰,半岛上均匀分布的别墅群轻盈地嵌入湖中,家家有码头,户户临湖岸,人与自然的边界仿佛被打破。
崇丽阁

60s、F11、ISO640
NiSi ND64
崇丽阁,俗称望江楼,始建于清朝,其名取自《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在蓝调时刻拍摄崇丽阁与二环高架的古今同框,冷暖对比很容易突出主体,最大的难点在于正常曝光下杂乱无章的车轨容易喧宾夺主。使用NiSi减光镜可获得更长曝光时间,得到连续的车轨,且对画质影响较小。
春熙路商务区

60s、F11、ISO640
NiSi ND64
在特定视角下,四姑娘山幺妹峰好似介于两幢248米高塔之间,与城市灯光交相辉映。夕阳时刻正逢晚高峰,画面中的蜀都大道车流量很大,我再次使用NiSi减光镜进行长曝光,突出都市活力。
金牌地标摄影师Q&A
Q 是什么原因喜欢上城市风光摄影的呢?
A 一切始于十几年前站在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外滩的那个瞬间——错落的楼宇在暮色中宛如赛博世界的全息投影,那种震撼让我开始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探索独特的视角,发现平常看不到的美。以成都为例,这座城市的灵魂固然藏在巷陌茶馆的烟火气里,但当夜幕低垂,万家灯火与339电视塔等地标建筑在暮色中交相辉映,这种磅礴而静谧的美,唯有通过镜头才能诉说。用影像定格这些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于我而言是种治愈的成就感。
Q 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拍摄地点时,您如何构思并规划您的拍摄计划?
A 首先是前期调研,通过浏览社交平台或与摄影爱好者交流,了解当地的地标建筑及人文特色,初步构思拍摄主题;其次是上帝视角预演,通过卫星地图和实景信息探索值得拍摄的机位,结合季节和天气完成“纸上谈兵”;最后是实地勘景,前往计划好的机位验证拍摄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构图并等待最佳拍摄时机。
Q 常用的摄影器材有哪些?
A 我最常用的是松下全画幅相机及原厂镜头,航拍用的是大疆无人机。滤镜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发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全天候守护镜头的UV,消除幕墙和水面反光的CPL,减少进光量的ND64、ND1000,以及平衡光比的GND等,我一直使用NiSi品牌。
Q 是怎么认识NiSi醉美地标的,对这个活动有什么评价?
A 两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NiSi地标库并不断投稿,我认为这个活动既系统收录了城市地标的视觉档案,又以投稿激励机制建立起创作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结,最近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拓宽了投稿形式,“雾地标”等专题征稿也进一步挖掘了地标摄影的趣味性,让地标摄影在呈现形式与内容深度上实现了双向突破。

陈子卓
NiSi金牌地标摄影师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图虫签约摄影师
图文/陈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