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词抚慰心灵,让心灵栖息诗词!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还著有《刘梦得文集》。

创作背景
牡丹是中国特产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创作时间与地点,有多种说法,有观点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

诗句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抑彼扬此的反衬手法。诗人说庭前的芍药虽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芍药和芙蕖本是人们喜爱的花卉,但诗人通过对二者的评价,突出了它们的不足之处,从而为牡丹的出场做铺垫,暗示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是花中最美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突出强调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真”字加强语气,“国色”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出来。“花开时节动京城”,则从侧面衬托出牡丹花的诱人魅力,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生动地描绘出当时人们为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
这首诗短短四句,写了三种名花,运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地把自然美变成艺术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作品赏析
《赏牡丹》体现了刘禹锡不随波逐流、追求卓越、自信昂扬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芍药、芙蕖的贬低来突出牡丹的“真国色”,这暗示着刘禹锡不愿与庸常之辈同流合污,他追求如牡丹般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境界,有着对自身才华与品质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能如牡丹一样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同时,诗中展现出的对牡丹盛开时“动京城”的赞叹,也体现出刘禹锡渴望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让自己的才华和成就如牡丹花开般绚烂夺目,为世人所瞩目和赞赏的积极心态。

图片来自网络,有侵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