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寒地区盐碱地首次实现苜蓿一年三收

新京报食物链 2024-09-27 15:20:47

新京报讯 据青海日报消息,9月26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饲草生产基地内,3台收割车正在6000亩(1亩≈0.0667公顷)的苜蓿种植区作业,这是该公司实施盐碱地种草改土5年后首次实现苜蓿一年三收,每亩苜蓿每年可收获青干草600公斤以上。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粗蛋白含量和饲用价值较高,高寒地区苜蓿高产栽培实现一年三收,不仅突破了青海盐碱地苜蓿种植保苗难、产量低的难题,也在优化饲草种植结构,保证优质豆科饲草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力量,将有效助力青海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青海大学为依托的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饲草产业转化研发平台组织专家团队针对盐碱地适用品种少、出苗保苗难、生长缓慢、土壤盐碱障碍明显和水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基于区域水资源布局,在奔盛草业1万亩盐碱地上,按照“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原则,以耐盐燕麦、小黑麦和苜蓿品种为改良作物,集成盐碱地水肥协同、种草改土技术模式。并通过深翻断盐、避盐播种、节水控盐、生物移盐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柴达木地区内陆盐碱地“燕麦3+N”改良技术模式,该模式下通过3年种草改良,可以使土壤盐分下降5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0%左右,固氮增加100—150kg/公顷,化肥用量减少1/3以上,节水30%-40%,减少水土流失70%以上,后期可进行草田轮作,种植耐盐粮油作物。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