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录网与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与2024年12月12日联合首发了一份重要报告《英国高校如何改进策略以应对中国学生的适应挑战?》,深入分析了中国大陆学生在英国大学的适应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报告聚焦中国留学生在语言、社交和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旨在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融入英国的学术和社会环境。
有录网致力于全面支持中国留学生
有录网始终致力于提升中国留学生的海外体验,关注他们在文化适应、学术融入、职业发展等各个关键环节的需求与支持。
此次携手HEPI发布的重磅报告,正是有录网深化支持的重要一步。通过与英国大学携手努力,我们希望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更加细致和切实有效的帮助。
近年来,有录网充分结合中英两地的线下门店与线上远程服务,打造全方位支持体系。从每月举办的留学生主题活动,到入学指导和一对一咨询,有录网为无数学子提供了安心与信任的陪伴,成为留学路上的温暖避风港。
这份报告发布后,直接点燃了舆论热潮《卫报》(The Guardian)、雅虎新闻(Yahoo News)、《独立报》 (The dependent)、泰晤士报(The Times)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留学生的声音彻底出圈!
从适应挑战到文化融入,这群在英国奋力拼搏的中国留学生再次成为焦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
我们非常高兴能支持这一报告,HEPI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智库,一直以其专业、深入和客观的研究水平获得广泛认可。报告研究结果将用于优化招生政策和资源配置,提升中国留学生的全面支持。
作为推动国际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录网致力于为高等教育行业的所有合作伙伴和学生提供支持,共同助力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和作者介绍
作为英国专注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HEPI 一直致力于为政策制定者、教育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前沿洞见,其研究成果在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政策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Pippa Ebel 是一位常驻广州的中国问题专家和研究员,拥有牛津大学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中国研究硕士学位。
此次报告的研究历时九个月,汇聚了中英两地专家的意见,并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了来自20多所英国高校、涵盖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100多名学生的深度反馈。
以下为《英国高校如何改进策略以应对中国学生的适应挑战?》的亮点:
中国学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化力量,英国高等教育机构 (HEI) 有超过 151,000 名中国学生。作为国际学生中最大的族裔群体,他们占 25% 以上。增长率非常显著。
在过去的十年中,学生人数从略低于 79,000 人增加到超过 150,000 人,增加了 70,000 多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5407ca1ad27ee5734c0e3b97124005.png)
英国大学中国学生人数, Statista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不足,现有语言评估工具未能准确反映实际口语应用能力
中国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流利度方面,普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学生比较时尤为明显。
英国高校中国研究生的调查,31%的受访者对英语缺乏信心,特别是在口语方面,仅有31%的人表示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2aa8acc09678f52e7452bbb2358b50.png)
中国学生对英语水平的自我评价,
-Author’s own data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d817fe0ac5c5078cec47b071d1353e.png)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七大非本土学生群体的雅思考试成绩,
IELTS, Test statistics, 2024
这是因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体系侧重于书面和语法学习,通过死记硬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缺乏足够的口语训练和实际语言使用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缺乏自信和流利度。
这也使得他们在对自我评估中,3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仅为B1或B2,低于高等教育机构对英语能力的官方要求。尽管他们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未必能流利运用英语。
雅思等语言测试主要评估学术英语和书面表达,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的能力。中国学生普遍面临“语言障碍”,反映出现有语言评估工具的局限性,未能准确反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语言能力。
报告建议:
通过引入视频面试测试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借鉴美国招生系统关注全面发展,弥补现有语言评估工具的不足。
同时,大学可通过预科课程、免费语言课程和学术支持帮助国际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建立中外学生配对的伙伴系统,既促进语言交流,也为本地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中国学生的社交环境单一,导致无法融入英国本地社会
中国学生在英国的社会聚集现象较为显著,这种情况与他们高度集中选择相同的学位课程并就读于同一所大学密切相关。
此外,中国学生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布极为不均,一些院校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15,000人,而另一些院校却不到10人。
尽管许多中国学生希望扩大他们的社交圈以增加多样性,但由于身边中国学生人数众多以及住宿选择有限,实现这一目标往往面临困难。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中国学生的聚集现象和社会隔离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ca60b1acf6cbff2c9d97265dcaf427.png)
中国留学生友谊群体的种族多样性,
-Author’s own data
报告建议:
大学应加强与中国代理机构的合作,确保为学生提供符合招生需求的建议,同时推广报名人数不足的课程。
此外,高校需提供更多住宿支持,不仅提供经济可行的选择,还应扩大信息渠道,帮助中国学生熟悉英国的租房应用和社交工具,以促进他们选择多元化的住宿环境,增进跨文化交流。
中国学生对本国社交平台的过度依赖,影响其适应英国文化
中国独特的数字生态系统为中国学生赴英带来了显著的技术挑战。
这种生态系统的局限性使许多中国学生对英国常用的媒体平台和应用程序感到陌生,因此更倾向于依赖国内熟悉的应用程序和社交工具,当被问及社交媒体习惯和偏好时,中国学生表现出对中国社交应用的明显偏好。
所有受访者都使用微信,95%的受访者使用相当于Instagram的中国版“小红书”,67%使用中国视频平台哔哩哔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9fef9c00c7c2d4bd8cecfa9342fe7e.png)
对于"你使用哪些社交媒体渠道?"的问题的回答,
-Author’s own data
所有受访者表示每天使用微信,并且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时都选择微信,且没有受访者使用非中文应用程序与在中国的亲人联系。
这不仅限制了他们与更广泛社区的互动,还无形中增加了种族聚集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了与本地社会的隔阂。
这些技术障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适应和社交融入,甚至在就业领域也可能削弱其竞争力,因为缺乏对当地数字工具的熟悉可能导致错失重要机会,从而对他们的整体留学体验产生深远影响。
报告建议:
为了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适应英国的数字生态系统,英国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在线培训或手册,介绍常用应用程序,并设立支持营销团队的职位,邀请中国学生参与,扩大大学影响力并提供实习机会。
此外,建立伙伴系统,将中国学生与当地学生配对,指导使用数字工具,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中国学生在英国求职中面临语言、数字生态和社交网络的多重挑战
国际学生普遍希望大学提供更多职业支持,但数据显示,近80%的国际学生从未使用过学校的职业服务,其中中国学生尤为重视将实习机会融入学位课程。
然而,选择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的中国学生人数正在减少,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比其他主要国际学生群体(如印度学生)面临更大困难,是五大国际学生群体中找到工作时间最长的群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438087b8c86622096deaf53a9958e6.png)
各国国际学生就业人数与总人口百分比,Universities UK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Graduate Outcomes 2019
学生反馈表明,职业服务的问题主要在于可见性、获取渠道和与需求的相关性,而非质量。语言障碍、不熟悉英国数字生态系统以及缺乏本地社交网络是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学生因口语能力更强且熟悉英国数字平台,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中国学生因不熟悉领英等平台及社交网络局限,求职难度更大。
报告建议: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应倾听国际学生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通过设立专门的职业官角色改善与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职业服务,确保更具针对性。
同时,学术人员应审视课程内容,确保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并与学生沟通。加强校友、职业和学术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相关的建议和优化课程设置。
报告全文请查看此链接:
https://www.hepi.ac.uk/?p=29546
欢迎大家就报告内容展开讨论,共同为提升中国留学生的海外体验建言献策。
有录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懈,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实现梦想。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创更加美好的国际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