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世纪的西方,女巫通过使用迷幻剂使人产生强烈幻觉,从而控制信众。其中,致幻剂LSD(麦角酸二乙酰胺)以其强烈的作用效果而闻名于世,被各国严格管控。尽管LSD等致幻剂被普遍认为仅具有致幻作用且存在一定不良影响,但后续的临床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对难治性抑郁症和酒精成瘾等精神障碍展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1】。通常情况下,药物在体内是否能持续发挥药效的关键因素除了其对靶点是否具有高亲和力外,还体现其在靶点上的停留时间。LSD等经典致幻剂都具有复杂的药理学特征,靶向众多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2】。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LSD在5-HT2AR(其精神活性的主要靶点)和血清素2B受体(5-HT2BR)中表现出缓慢的解离速度【3,4】,这可能是其发挥长效幻觉体验的基础,但对于LSD其他靶点的动力学信息依然匮乏,其是否具有快速解离特征,以及此快速解离特征是否介导了短期药效仍未知晓。
此外,GPCR具有高度动态性,受体中配体表现出的动力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受体本身的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GPCR下游两条重要信号通路分别对应不同的效应蛋白:G蛋白和β-arrestin,前者通过结合激活状态的GPCR并稳定该状态;而后者具体作用方式未知【5】。从已解析的结构中分析,G蛋白通过介导受体跨膜螺旋5(TM5)和跨膜螺旋6(TM6)的胞内段向外摆动来稳定活性构象,这是GPCR活化的显著特征之一【6】。然而,其对受体细胞外结构域即配体结合口袋处动力学的影响仍不明确,特别是具有高度动态性的第二个胞外环(ECL2)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于药物结合解离动力学的贡献。这也就意味着,受体动力学特征与配体动力学的关系仍不清楚。近年来,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如火如荼,结构信息加速了新药的研发,现阶段主要致力于发现选择性的化合物或者是具有信号偏向性的化合物,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鉴于化合物在受体中的动力学特征与其药效息息相关,药物研发的下一个热点将聚焦于具有特定动力学特征的化合物开发。
2024年8月1日,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国科大杭高院汪胜课题组和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合作在Neuron上发表文章:Structural basis of psychedelic LSD recognition at dopamine D1 receptor。该研究通过解析致幻剂LSD在其靶点多巴胺D1受体(DRD1)的结构,结合系统性的药理学研究,阐明了LSD在不同靶点中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对信号转导产生的影响。此外,该研究还以DRD1为模型证明了G蛋白对受体的稳定作用不仅作用于胞内侧高度动态的TM6和TM5还作用于胞外侧高度动态ECL2区域,这些稳定作用进一步影响LSD结合受体的动力学特征。
参考文献
[1] JASTER A M, DE LA FUENTE REVENGA M, GONZALEZ-MAESO J. Molecular targets of psychedelic-induced plasticity [J]. J Neurochem, 2022, 162(1): 80-8.[2] LEWIS V, BONNIWELL E M, LANHAM J K, et al. A non-hallucinogenic LSD analog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mood disorders [J]. Cell Rep, 2023, 42(3): 112203.[3] WACKER D, WANG S, MCCORVY J D,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LSD-Bound Human Serotonin Receptor [J]. Cell, 2017, 168(3): 377-89 e12.[4] CAO D, YU J, WANG H, et al.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nonhallucinogenic psychedelic analogs [J]. Science, 2022, 375(6579): 403-11.[5] CAO D, ZHANG P, WANG S. Advances in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The potential for precision therapeutics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J]. Neuron, 2024, 112(4): 526-38.[6] GUSACH A, MASLOV I, LUGININA A, et al. Beyond structure: emerging approaches to study GPCR dynamics [J]. Curr Opin Struct Biol, 2020, 63: 18-25.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4.07.003责编|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文章来源|“BioAr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