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橘罐头呐
编辑 | 青橘罐头呐
前言
这篇措辞鲜明的文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为何《大公报》会如此郑重其事地向李嘉诚喊话?
交易风波
43个港口转手贝莱德的消息传出后,震动的不仅是资本市场,也牵动了舆论的神经。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高度紧张的背景下,这笔交易不再只是简单的“资产腾挪”或企业优化布局,而是被迅速放置到国家战略与安全的高度被审视。
这涉及的并非一般性物流节点,而是遍布23个国家的核心港口网络,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的两个关键港口节点。
可以说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性不仅限于货物流转,更是国际政治博弈中的硬通货。
同时香港媒体《大公报》的连续发声,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从3月13日起,该报陆续推出了《莫天真 勿糊涂》《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等评论文章。
而到了3月21日,态度已明显升级,大公报的《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的文章标题几乎不再委婉,言辞中透露出十足的急迫与愤怒。
在这次大公报最新发布的文章中点出,这并非简单的企业行为,而是可能影响国家关键利益的结构性风险。
从国家安全法的法律原则到地缘战略的现实冲击,《大公报》试图用一种近乎劝诫的语气唤醒企业的责任意识,然而至今,李嘉诚方面并未正面回应。
其实不回应也不是不能理解,李嘉诚多年纵横商界,深知一举一动都牵动巨大舆情。
从纯粹商业角度看,这笔交易或许确实是合理的资产再配置,毕竟许多港口并非盈利丰厚资产,维护成本高、营运压力大。
而贝莱德作为资产管理巨头,接手的条件可能极具吸引力。
但问题在于,当企业所掌控的是关乎国家通道安全的战略资产时,单以账面收益去衡量利弊,实在太过片面。
这是大局与私利之间的抉择,考验的是经营者的格局与判断力。
站在旁观者角度,这种事其实很容易让人焦虑,不是因为反对企业赚钱,而是担心被别人拎着咽喉。
就像是家里有人把水龙头的总开关卖给了别人,还说那是“正常生意”,你肯定坐不住。
尤其现在这个全球博弈越演越烈的时刻,港口这样的东西更不能轻忽。
别的不说巴拿马运河每年承运的货运量占全球6%,中国还是它的第二大使用国。
如果全球多个港口的运营权被美国资本掌控,谁能保证不会某天突然加点什么“政治附加费”?
这个不是阴谋论,而是他们自己已经说出口的事,特朗普一上任就直接喊话“要把巴拿马拿回来”、
也提出了要对采用中国制造船运货的商队最高收取150万美元的”服务费“。
有时候觉得,《大公报》的发文,倒像是一种本能的呐喊。
它不是在单纯地抨击哪一个人,而是在对一个潜在风险发出强烈预警。
说到底谁都知道在商业世界中,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自己的算计,但这不代表可以完全撇开社会责任不谈。
尤其是香港这样的地方,长期依赖祖国的支持——从供水到交通,从抗疫到金融,每一次关键时刻的背后,都有国家在托底。
而今天,在国家需要企业配合大局的时候,却有人打算悄然抽身,这种行为实在难以令人接受。
不难看出,《大公报》的连番文章,其实已经不仅是在喊话李嘉诚,而是在提醒整个香港商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
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若无视国家利益,很容易陷入“卖了还要被骂”的双重尴尬。
那么,在李嘉诚做出的这样的商业行为之下,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
商业面具下的博弈线条
从表面上看,这笔交易依旧是披着“市场规律”外衣的正常操作。
一家国际企业出于战略调整,选择出售部分海外资产,接手方是财力雄厚的美国基金。
但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公众开始意识到,这背后藏着不止商业逻辑。
交易对象是贝莱德,而贝莱德与美国政治、尤其是前总统特朗普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开始成为舆论焦点。
公开资料显示,贝莱德的CEO芬克与特朗普私交匪浅,更有媒体爆出,在此次交易洽谈阶段,芬克曾造访白宫,向特朗普汇报谈判进展。
如果这些都属实,那就很难继续用“纯粹市场行为”来解释整件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交易合法”、“合同自由”就显得有些自欺欺人了。
大公报文章也指出,法律框架确实给予企业相当的操作空间,但前提是这一切不触碰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底线。
所以这次关键的问题在于,这次交易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港口管理权的变更,更是地缘战略主导权的潜在转移。
当控制权落入对抗国家之手,法律该如何介入,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方向问题。
所以说到底,问题不是李嘉诚是不是赚钱的问题,而是你到底清不清楚现在这笔钱的代价是什么。
这年头不是什么都能换算成账面收益的,有些资产,一旦脱手,影响的不是企业盈亏,而是国家未来的掌控力。
李嘉诚做过不少商业奇迹,但这一次,如果坚持交易成行,不管是从道德评价、历史评价,还是现实影响来看,都可能成为一笔很难被洗白的“污点交易”。
而这一点,《大公报》其实已经讲得很明白,他们不是在猎巫,也不是在搞舆论暴力,而是在提醒,别再低估这个决定的分量。
尤其是文章中引用的法律条款“‘一国两制’的最高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不仅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已写入香港法制体系的有力工具。
哪怕交易过程完全合规,只要后果触及国家根本利益,也不排除会遭遇制度反制。
站在国家的角度,情绪再克制,也总会有底线,从未主动干预市场经济,但不代表对国家核心资产会放手让利。
相比美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霸道做法,中国的做法始终温和理性,给足面子也给足时间。
这段时间《大公报》连发多篇文章,字里行间几乎是恳求、是提醒,最后一句“切勿打错算盘、因小失大”,已经是把话说到不能再明白的程度了。
下一步会怎样,还要看李嘉诚怎么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继续沉默下去,对他的声誉,对企业形象,甚至对整个香港资本的国际信用,都是一场慢性消耗。
极目新闻2025-03-21——香港《大公报》再发文:奉劝有关企业和人士,停止交割
观察者网2025-03-17——香港《大公报》再发文:饮水思源有担当,背靠祖国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