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泾原之变”的起因,及其对唐代复兴繁荣的影响

小珍谈历史 2023-05-10 21:29:14

说起“泾原之变”,其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其实就是唐德宗李适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以“安史之乱”为契机,力图恢复大唐的国力。

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之变,在唐肃宗李亨与唐朝宗李豫的努力下,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安史之乱持续了九年之久,尽管李亨和唐肃宗,以及唐朝宗李豫三位皇帝都在极力压制,但是,他们能够压制住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浪接一浪,一浪比一浪高,一浪比一浪高。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统帅,还在各自的战场之中,各自占据着一个位置。

但如今,各方势力都处在风口浪尖上,没有人敢贸然行动,只好让各大统领各自负责的战区。河朔四镇,四个战区,分别拥有行政,财政,兵权,以及世袭权。

这也就意味着,上一任节度使去世之后,下一任节度使,便是下一任节度使。这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国家啊!这样的事情,朝廷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最终,唐德宗李适决定采取措施,遏制藩镇的猖獗。

无论是唐德宗还是李适,都十分厌恶这些地区的“世袭”制度,因而雄心壮志,意欲一统这些地区,以打破“藩镇”的局面。

七百七十一年,李宝臣德节度使、李正己平卢节度使先后过世。但唐德宗李适拒绝了他的要求,拒绝了他的要求。

河朔四镇见势不妙,当即抱团,宣布独立,称自己为新的霸主。

唐德宗李适任命李希烈为淮宁边防军,对河朔四镇进行了统一。李希烈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先后击败了成德节度使和魏伯节度使,在藩镇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很快就被各个藩镇推举为新的皇帝。

于是,在七八四年,李希烈就自己接任淮宁战区节度使一职。无奈之下,唐德宗李适只好举兵讨伐李希烈。

谁知,钦原郡的军队路过长安,唐德宗李适拒绝了,他本欲向朝廷请功。这也使得一些自认为胜利后可以安心养老的士兵愤怒不已,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荆原之乱。

唐德宗与李适一看,立刻送来了二十辆大车,以示奖励。只是他送出的礼物,终究还是迟了一步,因为叛军已然攻入长安城,并且直接把朱泚立为新皇。

唐德宗李适被逼到了绝境,逃到了梁州。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大唐,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王朝,还留在这里的,已经所剩无几。不过,也许是老天开眼,李晟终于在784年,这位效忠大唐的将军,带领着他的军队,重新收复了长安。

至于朱泚,更是死在了手下手中。七百八十六年前,李希烈称帝,被自己的部下杀死,成为一名国王。河朔四镇安定下来,朝廷又允准了他们的世袭权,所以就取消了他们的封号。

泾原县之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胜利,其实,朝廷早已默许了藩镇的“世袭”。从此以后,大唐朝廷再也没有了继续打压藩镇的勇气。

除了河朔四镇之外,其他的藩镇,都是大唐不敢轻举妄动的存在。

比如玄武战区的节度使刘玄佐在七七二年因病去世,下面的人立刻推举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接任节度使,就连中枢都不敢说什么,唯恐一个不注意,就闹得不可开交。

大唐内部的动静,自然引起了大唐王朝周边各国的注意。虽说鼎盛之时,奉天朝,乃是万方来朝。

而如今,大唐衰败至此,这些对大唐有所忌惮的诸国,也就更加的放肆了。安史之乱后,朝廷从陇右和河西调集了大量的兵马,去中原征战。

吐蕃帝国乘胜追击,唐军节节败退,最终,河西走廊和西域,都被吐蕃和回纥汗国占领。

西域的防御力量一天不如一天,再也没有能力重新建设,到了最后,就连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也被彻底的夺了回来。自从泾原一役之后,大唐周边诸国便知道大唐已不复往昔荣光,于是变得愈发骄横,隔三岔五便要来一次挑衅。

最终,唐德宗李适采用李泌“以夷制夷”的策略,把咸安公主嫁给了回纥汗国,并把她嫁给了回纥汗国。而回纥汗国也因此而知恩图报,终于不再继续攻打大唐,反而帮助大唐攻打吐蕃。如此一来,大唐王朝便暂时安静了下来。可以说,“泾原之变”是唐德宗李适为了复兴大唐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其结果是以一场惨败收场。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