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古神祇,竟然曾经住在杭州,被遗忘了4000多年的良渚古国

旺财的连环画 2023-03-10 10:21:33

盘古开天辟地,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建八卦,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造人,小时候是不是都听过这些神话故事?

造字的仓颉,缫丝的嫘祖,填海的精卫,火神祝融,水神共工,巫山的神女瑶姬,这些上古神祇是不是耳熟能详?

没想到的是,4、5000年前,这些传说中的老神仙有一部分可能就住在杭州

上古时期,指的是夏朝建立之前、即公元前2146年之前的历史时期,也称“三皇五帝时代”,因为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所以那时候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难以直接考证,常常带有神话色彩

白云悠悠、桂香浮动的周日,去良渚古城遗址秋游,突然发现古城的年代竟是在“上古时期”

公元前3313年,以良渚文化王权理论为标志的良渚文明,在太湖流域出现

700年后,三皇五帝的第一位全国性王者天皇,把首都建在如今杭州的良渚镇、瓶窑镇一带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年代上下限在公元前2600 年—公元前2300年(还记得上古时期是指公元前2146年之前吗)

公元前2338年以前没有汉字,考古学家只能根据天文考古学的天文回推、田野考古学的实地勘察、器物类型学、碳14测年技术、以及寥落的古文献记载,综合推算出古城的年代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专业?囫囵吞枣了几篇关于良渚的艰涩难懂的考古文章,卖弄一下

咱们还是进遗址公园轻松愉悦地逛逛吧

秋色正好,山脉、孤丘、河湖相间的沼泽平原上一派丰收景象

阳光灿烂,黄澄澄的稻穗低垂了沉甸甸的头

略呈圆角长方形的良渚古城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城

南面和北面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从古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

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早于大禹治水1000年,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早于埃及的水利遗址

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山前长堤,距今约4700至5100年

古城共有9座城门,其中1座陆城门、8座水门

城墙以黄土堆筑,底部铺垫石块作基础,宽40-60米,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的城墙,凤山和雉山两座自然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

在古城墙边的护城河里,出土了许多良渚文化晚期的碎陶片,正是这些陶片让专家判断出良渚古城的年代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流淌了5000年的钟家港河道贯通古城南北,良渚先民夹河而居

在台地边缘的堆积中,发现了石器、玉器、骨器、漆木器的半成品和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具,还清理出了各类果核、猪骨、鱼骨、螺蛳等生活垃圾,说明这个区域曾经聚集了多种专业手工作坊,工匠们就生活居住在这里

除了这些穿越时空的人型雕像,还有一些依据考古资料、模拟5000年前繁忙景象的手工作坊:玉器作坊、漆器作坊、陀螺作坊、纺织作坊、、、游人可以在这里自己动手做一些老祖宗做过的小玩艺儿

平民住在城市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

高台上堆筑起三个独立的宫殿台地: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

大莫角山规模最大,堆筑最高点达16.5米,远远超过城墙的墙体高度,视野开阔

那年,良渚国王叉着小肥腰站在家门口俯瞰国土、臣民,感慨万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莫角山台基上发现了7个面积约300—900平方米的房屋基址,南北两排,最大那个占地900平方米,比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580平方米)大出近1倍

回到开头的神话故事,5000年前的巨大宫殿里,曾经住过谁?

传说,天皇氏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盟主,据考证,良渚古城就是天皇之都

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550年,天皇氏、地皇氏先后在位,天皇登位以前的时代,文献笼统地称为盘古时代

早期中国是联盟国家,住在良渚的天皇是执牛耳者—盟主,各地诸侯在良渚古城会盟,杀牛放血,歃血宣誓,宣誓完毕后在城墙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军阵游行

这图片就是看个意思,5000年前的天皇和诸侯肯定不会穿成这样

天皇、地皇、人皇是汉朝纬书中的说法,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成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天皇是人首龙身的伏羲,地皇是人首蛇身的女娲,人皇则是牛首人身的神农

至于黄帝、嫘祖,祝融、共工、瑶姬、精卫,那都是他们的后人或者后人的后人的后人

网上找到一张根据不同文献、传说整合的族谱,感谢辛苦整理的牛人,看看里面有没有你熟悉的名字?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良渚社会处于全盛时期,良渚集团从东南地区起步,逐步向黄淮流域推进,试图统一中国

到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现在的河北涿鹿发生炎黄大战,蚩尤战败,黄帝登基为天子,政权从良渚文化集团转到黄帝为首的中原文化集团手里,良渚古城自此被废弃

小莫角山是莫角山台地上规模最小的一处,17号基址上依据原始的柱洞排列复原出了5000年前的房屋立柱排列

可惜此刻是正午,等到落日西斜,橙红的余晖中该会是一种亘古的沧桑

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之间是7万平方米的沙土广场,一层土、一层沙相间夯筑而成,平均厚度约60厘米,猜测是莫角山宫殿区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

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宫殿东侧和台地南部池中寺发现了碳化稻谷遗迹,共出土了20多万斤,覆盖地下1万多平米,应该是当时的国家粮仓

另外还有至今未能确认用途的巨型木构件和多处积石遗迹,可供游人发挥想象

良渚建造莫角山宫殿时,恰好埃及人也在建造胡夫金字塔,莫角山的土石方量和胡夫金字塔的差不多

从台地的北坡下来,往东走是雉山,往西走是反山王陵,先去王陵吧

良渚遗址公园最大的特点是最少干预、保持原貌,已经发现在遗迹现场多以植物标识、模拟复原的方式呈现,尽可能少地配置服务设施

大片大片的原野开阔萧索

芦苇在秋风秋阳中闪烁

小花在草丛里静静开放

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说不定在哪片荒野中就能碰见正在忙碌的考古队员

反山王陵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的墓葬,同样建在一处人工堆筑起的长方形土台上,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与莫角山宫殿区一河之隔

反山展示馆,展示了从198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反山遗址的发掘研究过程,一面可以互动的展示墙上有出土的所有文物图片,点击图片就会有相关的说明告诉你它的来龙去脉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杰出的物质成就之一,良渚社会有一套完整的玉礼制度,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支配占有不同类型与数量的玉器

琮、璧、钺是良渚玉器中最典型的器物,礼仪用玉,象征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是唯一持续出土大量高等级玉礼器的新石器时代大遗址,这也是判定良渚古城为“天皇之都”的依据之一

M12号大墓出土的公元前2600年的玉琮王,重达6.5千克,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个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

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只神兽上,这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象征着权力与信仰

玉琮的外形体现了远古人类“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宇宙观,良渚人认为玉琮具有超级神力,握在手中就有了和天地、神灵沟通的能力,因此必须为少数人拥有, 比如国王,或者巫师

3*4平方厘米大小的神像雕刻,融合了阴线刻画和浅浮雕两种技法,1毫米头发丝内刻纹最多达6条,在没有放大镜和金属工具的远古,实在是难以想象的神技

再往里走就是反山王陵

这是保存下来的考古地层剖面,形成较晚的汉代文化层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上

反山遗址的发掘就是从近现代层到汉代层,再到良渚晚期、良渚早期,层层递进,层层惊喜

王陵的11座墓葬是当时考古发掘的情景再现,真实的墓坑位于展示区下方80厘米处

转去雉山,雉山在古城的东北角,充当了部份城墙墙体,连接着东城墙与北城墙

稻谷金黄,心头飘过一段有些年头的旋律: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群山环抱的原野中,一位白衣的女子站在树下,裙裾飞扬

木芙蓉开得娇艳

老树舒展着茜红的沧桑

茅檐低小,石墙婉转

雉山脚下野趣盎然

茅屋里昏黄的灯光和屋旁蜿蜒的小路吸引了我的相机,路人却奇怪地瞟我

走近看时,原来那茅屋是厕所

登上海拔30余米的雉山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良渚古城

充满野趣的遗址公园十分空旷,全程步行太辛苦,幸好有观光车绕行各个遗址点,一张通票随便上下

公园中最热闹的地方是鹿苑,也是唯一与良渚古国无关的所在

十几只梅花鹿,引来数百孩童和家长围观喂食,想起超市里用来吸引人气的便宜鸡蛋,算是低调的遗址公园唯一的经营手段吧

如果细细走完古城,总要四五个小时,古城外还有瑶山遗址和良渚博物院来不及去了

良渚博物院在美丽洲公园里,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为主题,五个展厅展现了良渚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发现,良渚考古发掘的重要文物集中在第三展厅展出

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展馆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

瑶山在古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是去年新开放的遗址公园,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等礼器,瑶山顶上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和一批高等级的墓葬

想选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再去一次,坐在留有老祖宗足迹的高台上,看苍茫大地,任思绪飘忽上下5000年,是不是更有味道?

良渚古城遗址发现的时间节点: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在他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出王陵、祭坛、宫殿基址,在多座大型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玉器和陶器、石器、象牙、嵌玉漆器

2007年,发现了占地三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和占地八平方公里的外城廓

2015年发现了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在护城河中发现许多碎陶片,经碳14测定,大致断定良渚古城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2300年之间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第一次从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找到实证,在国际上得到强力认可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