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特别丰富。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称为武夷菜茶,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早年曾被引种到台湾、东南亚等广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茶业的发展。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以武夷的音译bohea命名。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山内生长着世代留传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当地人称为菜茶。它们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出许多优良单株。
如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和肉桂等等,都是从有性群体中分离出并经选育的优良单株,成为名丛。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品种资源极为丰富,茶农称有上千个品种,茶叶志上记载的仅慧宛岩有名字可查的品种多达264个。

1.花名:各类名丛、单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
2.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
3.名丛:从单从中优中选优选育出的优良单从。
4.有性系:世代采用种子繁衍后代的品种,个体间特征特性有差异。
5.无性系:世代采用无性方式(扦插、压条等)繁衍后代的品种,个体间性状相对一
6.早、中、晚生种、特晚生种:以武夷山茶区茶树春茶达到乌龙茶采摘标准时间先后区分,以标准品种为对照。
▸早生种:采摘期4月中旬,如黄旦。
▸中生种:采摘期4月下旬,如毛蟹、梅占
▸晚生种:采摘期5月上旬,如福建水仙、肉桂。
▸特晚生种:采摘期5月中旬及5月中旬以后,如雀舌、不知春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武夷宫白蛇洞和隐屏峰蝙蝠洞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相传白鸡冠早“朝廷敕寺僧于大红袍,明代已有白鸡冠,守株,年赐银百两,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进,遂充御茶,至清亦然。”
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制乌龙茶,品质优异,品种特有香型突出,“岩韵”显。

原名半天鹞,又名半天夭、半天腰。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
原产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相传“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时飞鸟由他山喙衔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岩主因权属一度公庭讼陈,诉讼费耗金千余”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年扩大栽培。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中上旬,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馥郁似蜜香,滋味浓厚回甘,“岩韵”显。
03铁罗汉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
原产内鬼洞,竹窠也有与此齐名之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丛之一。在武夷山已扩大栽培。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4月下旬末。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滋味醇厚甘鲜,“岩韵”显。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
原产牛栏坑杜葛寨之半崖上,相传清末已有此名。据林馥泉记载:“此茶原系天心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坍塌,此茶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凹处,兰谷山主于是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闻民国八、九年间,磊石寺(其时兰谷系属磊石寺)与天心寺双方费金数千,也曾一度严重之公堂讼涉,后公判因树非人之盗窃,实系天然力所造成,判归兰谷所有。”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制鸟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高爽,似腊梅花香,滋味浓醇甘爽,“岩韵”显。

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首。
原产九龙窠,相传清代已有大红袍茶名。在各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传说颇多,被尊为神物和茶王,各种有关大红袍的描述和记载也不少,誉满中外。原有母株4丛,植于九龙窠悬崖一石砌平台上,岩边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
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连接砌筑梯层2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至使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大红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现代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为大红袍茶树代表群体。第1从与第5从为同一类型副本,第3从、第4丛各为不同类型副本。
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独特,醇厚回甘,“岩韵”显,是武夷岩茶之珍品。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与其他名从相比,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严格,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