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邓小平到江西之后,日子过的怎么样?

奕泥泥 2024-10-31 21:40:47

1969年10月13日,由于苏联与我国在新疆的造成军事冲突,林趁此机会于18日发布了“第一号令” ,宣布全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令北京机关、学校人员疏散,全部搬到外省偏僻的山区。这一号令,把那些“倒下的”、“靠边站的”对手,驱离北京,分而治之。

基于此种恶劣的情况下,即便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邓公也感到很震惊且无奈,他家里只有他、卓琳以及继母夏培根三位老人。膝下五个孩子,分布在大江南北,其中最放心不下的是大儿子邓朴方,不仅伤残了,还不被批准回家。

此次因“一号令”扫地出门,目的地在江西南昌。当时江西省的领导是敌方一伙的,幸好周总理看穿了“一号令”的真正意图,提前给各省的负责人打了招呼,一定要妥善照顾好这批老干部,其中重点提醒了江西的负责人,而事后看来,这个电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邓公到达南昌机场之后,被负责人“请”上了汽车,带进江西军区招待所,先是经历了必不可少的训话,然后就是不准外出,老老实实接受劳动,并调了一个姓黄的管理秘书,名义上是为了邓公一家三口的生产劳动、学习资料和生活上的事,实际上主要是监护。

几天后,邓公三人被送到了南昌郊外一所无人管理的步兵学校,其校长的住的两层灰砖楼成了邓公的下榻之处。这地方算是安静,但是军校因常年无人而变得残缺不全,大风呼啸,穿堂而过,这股凉意直冲头顶。

又过了几天,在邓公的申请下,他和妻子被人带到新建县拖拉机制造厂去劳动,距离住所大概20分钟的脚程。邓公在年轻时曾留学法国学过钳工,此时倒是发挥了作用,他像一位老工人一样熟练地工作,而妻子则做拆洗线圈的工作。

看管的干部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生怕他与别人说话或者干别的事。

不过与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相比较,在这里的处境似乎变得更令人宽慰。在北京,电话线被剪断,不能看报纸和电视,可以说是与世隔绝。而在厂子里,他可以听电台的广播或者看报纸,甚至通过工人的交谈,了解到外界消息,这对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邓公夫妻每日上午在工厂劳动半天,下午就在军校校园里,开拓出一片菜地,种上白菜、胡豆、辣椒、丝瓜等各色蔬菜,这样三位老人也可以补充一点食物,他们当时的工资已经被扣发,只留了一点生活费,三位老人的年纪加起来都超过200岁了,邓公还要负责拖地、劈柴以及砸煤之类的重活,卓琳则要洗衣和打扫卫生,而且她还患有高血压,时常卧床不起。

值得庆幸的是,邓公得到许可,可以带书籍进来,使这位老人可以用书本来排解寂寞的时光,除了大量马列著作之外,还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各种中外许多书籍,这些书都是以前工作繁忙之时无暇顾及的。

三年来,邓公与妻子从未缺勤过一天,厂子里的工人从一开始好奇这位声名显赫的老人,到后来发现他其实很慈祥也很勤劳,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工人们慢慢得对两位老人产生了好感与同情。

为了防止“坏人”危害到邓公夫妻的安全,工人们特地在厂子外围的墙上开了个旁门,修了条小道,直通军校住所,以免与外人接触,邓公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年,后来这条路就叫“邓小平小道”,以此纪念这位伟人的坎坷经历。

1971年11月5日,邓公夫妻被通知去工厂参加会议,这是邓公来南昌之后,首次让让他参加政治活动,这已昭示着某种转机,果然是林出意外了。1972年秋天,邓公和妻子又被安排到井冈山参观,并且重访了瑞金,参观了景德镇瓷器厂,邓公知道,自己出山的日子不远矣。

1973年2月20日,在江西度过三年之后,邓公离赣赴京,同年3月10日,根据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邓公的组织生活和副总理职务。8月,邓公被评选为中央委员,并开始协助周总理整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2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