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成总统了?丑闻曝光后,哈里斯开始自救,中方收到特殊信号

零度有法谈 2024-10-22 02:59:07

2024年11月5日,美国大选的最终结果即将揭晓,整个国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位主要总统候选人身上。然而,就在这最后关头,一连串丑闻的曝光,让原本在竞选中有一定优势的民主党候选人、现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民调显示,短短几天内,哈里斯的支持率竟然骤降11个百分点。大选在即,哈里斯究竟是如何陷入如此危机?她是否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又是如何在危机中自救的?

事情的起因要从几桩丑闻说起。最近,一则关于哈里斯与前旧金山市长布朗之间不正当关系的传闻被媒体爆出。布朗早有家庭,而哈里斯在明知这一点的情况下,仍通过他手中的政治资源步步高升,最终挤进了政坛。

这一事件让很多人对哈里斯的道德操守产生了怀疑,毕竟,竞选总统的候选人被爆出这样的丑闻,显然不利于她争取民众的支持。如果说布朗事件已经让哈里斯的声誉大受打击,那么随之而来的另一起丑闻则彻底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

哈里斯被指卷入了一桩被称为“萝莉岛2.0”的性丑闻事件,牵涉到知名音乐人“吹牛老爹”。这个事件涉及恶劣的性侵指控,震惊全球,也点燃了美国民众的怒火。许多人开始质疑哈里斯是否真的有资格成为美国总统。

两起丑闻接连爆出后,哈里斯的支持率迅速下滑,从原本的领先位置掉到了劣势,特朗普趁势反超。在这样的危机下,哈里斯并没有坐以待毙。她迅速采取了两项措施,试图挽回局面并重新赢得民心。

她明确表示如果自己当选,未来的执政路线将不会延续拜登政府的政策。这一表态颇为引人关注,因为拜登不仅是现任总统,也是曾经推举她为总统候选人的人。然而,拜登政府的多项政策,特别是移民问题和国际事务上的决策,近年来在美国国内饱受争议。

很多美国民众对拜登政府在战争、经济、移民等问题上的表现极为不满,认为这些政策无法解决美国国内的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哈里斯选择与拜登政府“划清界限”,表面上看是在危机中“自救”,但深层次上则可能与她和拜登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有关。

尽管拜登曾是哈里斯竞选总统道路上的支持者,但自从他中途退选后,两人的关系似乎日渐冷淡。拜登很少为哈里斯公开站台,而这种疏远的关系也成为了外界猜测的焦点。除了与拜登政府“切割”外,哈里斯还选择了另一张常见的选举牌——“中国威胁论”。

在美国大选的竞选策略中,渲染中国的威胁几乎成为所有政客的惯用伎俩。哈里斯的竞选团队也是抓住这一机会,开始频繁在对华问题上大做文章。她宣称,美国必须赢得21世纪与中国的对抗,并强调如果她当选,针对中国的政策将是她执政的首要任务。

这一表态不仅有望让她在国内争取对外政策强硬派的选票,同时也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然而,炒作“中国威胁”是否真的能挽救哈里斯的选情?美国民众对这种老套的竞选策略已经习以为常。

尽管哈里斯试图通过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来扭转局面,但在民众眼中,她的个人丑闻、与拜登的关系裂痕,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选民是否会因此转而支持她,仍然是未知数。与此同时,提前投票已经在佐治亚等关键“摇摆州”全面展开。

佐治亚州是历来大选的关键战场,这次的提前投票人数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首日的投票人数是2020年大选时的两倍多。全美范围内,已有约550万人提前完成了投票。对于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这可能打乱他们的竞选节奏。

尽管如此,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反超哈里斯,目前支持率为50%,而哈里斯则为48%。两人的支持率在一个月前还呈相反态势,这说明在这场充满变数的选战中,选民的态度波动很大,谁最终胜出仍然是未知数。

对于中国来说,无论哈里斯还是特朗普当选,未来的中美关系大概率不会发生决定性变化。哈里斯在对华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与拜登如出一辙。她明确提到,将继续对中国实施制裁,同时还会加大对台湾的支持,甚至表明要确保台军有能力应对解放军的潜在威胁。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更多集中在经济领域,他不太愿意卷入新的海外战争,而是主张通过经济制裁和关税打压中国。但不论谁最终当选,美国对中国的高压政策在短期内都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中国来说,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是必要的。

随着大选临近,哈里斯能否成功自救,挽回自己的支持率,依然充满悬念。而特朗普的提前反超,也给大选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哈里斯的这场“自救”行动能否扭转局势,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选举已然成为美国政治史上最为引人注目、最具戏剧性的竞赛之一。而未来的中美关系走向,也将在这场选举后逐渐明朗。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