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一则消息震动家电圈——美的市值突破5500亿,海尔海外营收暴增25%,格力却因“董明珠健康家”陷入舆论漩涡。这场看似平静的行业剧变背后,折射出三位掌门人的格局差异:董明珠困守空调主业,方洪波与周云杰已杀入万亿新赛道。
一、市值缩水、业务停滞:格力掉队成定局?
截至2025年3月,格力市值2349亿元,仅为美的(5471亿)的43%,甚至被海尔(2477亿)反超。财报显示,格力72%收入仍依赖空调,而美的智慧家居业务收入超2400亿,海尔海外自有品牌增长25%。
董明珠的三大困局暴露无遗:
战略摇摆:从手机到新能源,格力累计亏损超百亿。银隆新能源更名格力钛后,2022年净亏19亿,净资产缩水90%。渠道老化:3000家门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但经销商抱怨“冰洗销售占比不足10%”,高端化成效甚微。人才断层:孟羽童、王自如离职,接班人计划沦为“盲盒游戏”,71岁的董明珠仍身兼董事长与总裁。反观美的与海尔,早已跳出价格战泥潭。美的ToB业务(机器人、医疗设备)收入占比超20%,海尔收购汽车之家、新时达,构建3500亿跨界生态。
二、眼界对决:董明珠“守旧”VS对手“破圈”
董明珠的三大执念,正在拖慢格力:
个人IP绑架品牌:门店改名、开机画面强推个人形象,被讽“格力变董店”。拒绝资本运作:美的控股8家上市公司,海尔掌控8家跨界企业,格力仅2家且投资屡屡踩雷。抵触技术挖角:怒斥“挖人是小偷”,但美的研发人员中30%来自外部顶尖团队。美的与海尔的破局之道:
美的“简化战略”:关停非核心业务,聚焦智能家居与全球化。收购库卡机器人后,工业自动化收入突破200亿。海尔“生态颠覆”:从家电制造商转型生活方案服务商,泰国空调工业园年产能600万套,主攻北美、欧洲市场。技术降维打击:美的人形机器人可语音操控跳舞,海尔专利新风技术让空调变身“空气管家”。网友辣评:“董大姐还在扫二维码卖空调,对手已用机器人造空调!”
三、全球化差距:格力出海困于“贴牌”,美的海尔征服欧美
2024年空调出口数据显示,格力外销收入仅增长15.6%,且70%为自主品牌;而美的海外营收增长13.1%,海尔在东南亚市场份额超30%。
致命差距在于战略:
格力:依赖代工贴牌,海外毛利率不足10%。美的:在越南、埃及建厂,本土化率超60%,甚至为中东定制50℃高温空调。海尔:收购GE家电、斐雪派克,用“美国设计+中国制造”攻占高端市场。业内人士直言:“董明珠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但海外消费者只认识Gree(格力英文名),不知其技术优势。”
四、未来之战:第二曲线争夺白热化
面对AI与能源革命,三大巨头布局高下立判:
美的:斥资315亿收购库卡,加码工业机器人;光伏逆变器业务年增速超50%。海尔:押注智慧医疗,控股上海莱士、盈康生命,打造生物科技产业链。格力:仍沉迷“健康家电”概念,但除甲醛空调被曝检测数据造假。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美的市盈率28倍,格力仅12倍,投资者称“格力已成传统制造业代名词”。
五、反思与启示:时代抛弃你,连招呼都不会打
董明珠的困境,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集体缩影:
成功于渠道红利,困于路径依赖:格力靠经销商体系登顶,却难敌DTC(直达消费者)浪潮68。强人治理双刃剑:个人威望巩固控制权,但也扼杀组织创新活力。误判技术革命:押注银隆钛酸锂电池,错过磷酸铁锂主流赛道。反观方洪波与周云杰:美的推行“去中心化”管理,海外分公司自主决策;海尔启用90后高管,用Z世代思维重构品牌。
结语: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时代的赢家
从“空调女王”到“网红企业家”,董明珠的个人传奇仍在继续,但格力的天花板已然显现。当美的用机器人生产空调、海尔用大数据定制空气方案时,格力却仍在为“健康家”门店更名争论不休。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传统与创新、封闭与开放的理念对决。
正如网友所言:“董大姐教会我们卖货,但美的海尔正在定义未来。”
互动话题:你认为董明珠还能带格力逆袭吗?格力转型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