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成就霸业的核心逻辑,不是善于驭人

随风历史 2025-02-08 16:04:46
刘邦成就霸业的核心逻辑,不是善于驭人

中国古代能成就霸业的人物太多,但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人的成功来得格外不一样,因为他们完全靠个人的努力和自我掌控,没有家族势力,也没有抢夺他人的基业,这种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咸阳城里头富丽堂皇的建筑让刘邦直呼过瘾,这么一个小混混突然间成了关中王,可能任何人都会飘飘然。

刘邦就差不多是这个状态,他天天泡在秦二世的后宫里头,左拥右抱活得不知道今夕是何年。

好在张良和樊哙及时把他给摇醒了,不然项羽来了还不得被一锅端。

刘邦清醒得很快,立马带部队撤到了灞上,这才躲过了一劫。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事事顺心,有时候需要忍一时之气。

看看李自成就知道了,他攻进北京城后直接放纵部下抢掠,结果大家都沉迷享乐,最后被清军给收拾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像唐末的黄巢,攻入长安后也是纵容部下抢劫,最后也没好下场。

要说人性本来就是贪婪的,但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手。

刘邦晚年特别喜欢小儿子刘如意,总觉得这孩子比太子刘盈强。

这事搁在其他皇帝身上,说不定早就换太子了,但是刘邦没有这么做。

他仔细想了想,觉得大汉江山还不太稳当,匈奴在北边虎视眈眈。

要是让一个小孩子和他那个没啥政治经验的娘来掌权,这江山哪能守得住。

所以刘邦最后选择了维持现状,让吕后和刘盈继续掌权。

这事跟秦始皇立胡亥比起来高明多了,秦始皇就是因为立了个不靠谱的小儿子,结果大秦江山没几年就完蛋了。

选择总是很难的,但关键是要想清楚后果,不能因为一时喜好就冲动行事。

看看晋献公,就因为宠爱骊姬,结果把晋国搞得天翻地覆,这都是前车之鉴。

韩信这个人本事大,但是也特别会挑时候捣乱,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提出要封王。

换了一般人肯定火冒三丈,但是刘邦硬生生把火气给憋回去了。

不仅没发火,反而还顺着韩信的意思,把他封为了真齐王。

这种时候发火有啥用,还不如想办法把事情给办了。

韩信当时手里可是有三十万大军呢,得罪他对谁都没好处。

刘邦能在这种时候保持冷静,这就是高明之处。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示弱,但实际上这是真本事。

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比逞一时之气要强得多。

雍齿这个人可以说是背叛专业户了,三天两头就换个主子。

刘邦对他是又恨又无可奈何,但最后还是把他封了侯。

这事看起来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其实很有道理。

一方面雍齿确实有本事,另一方面这么做能安抚其他功臣。

连最讨厌的人都封侯了,其他人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刘邦这一手玩得很高明,既用了人才又稳定了军心。

这种格局一般人还真是学不来,但这就是成大事的关键。

能忍住想杀人的冲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关键雍齿确实有本事,雍齿要没本事呢。终究无论咋的,还得有价值,所以如果遇到没本事的呢,这事咋处理,如若在平时呢?什么人可用,什么人不可用,什么人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什么时候可用,什么人什么时候不可用,什么人什么时候用,什么人什么时候不可用。长于识人,善于用人,是门学问,何时可用,何时不用又是门学问。一个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会有多强,大概率是由这个团队的领导所决定的,会不会内耗啊,会有多强的化学反应,得看领导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