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6岁的毛主席回到故乡,不忘辈分叫了29岁的邻居一声奶奶

执笔读春秋 2024-07-22 00:14:22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大肆抓捕和“清洗”共产党。当年八月,“南昌起义”爆发。到了九月,毛主席就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毁家纾难、弃笔从戎。

此后的三十二年间,毛主席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直到一九五九年的六月,当毛主席再度回家乡的时候,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

这个时候,毛主席因为工作的原因要到几个南方省份考察,于是顺道回了一次韶山。看着家乡旧貌换了新颜,他心中百感交集,因此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毛主席以诗歌的方式追忆往事,缅怀英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建设者——广大农民的赞扬之情。

回想三十二年之前,毛主席为了革命走向井冈山。离家之时,他叫来了家中的两个弟弟和堂妹,让他们各自把财产变卖,耕地、家畜、农具,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送给了乡邻。

余下一些田产,也都交给同宗的亲戚代管。后来在严酷的战争中,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以及堂妹毛泽建相继光荣牺牲。

因为双亲早在一九一九年就已经相继去世了,所以当毛主席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家中空无一人。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毛主席在为父母扫墓返回途中,遇到了在塘边洗衣的邻居汤瑞仁。

对方见毛主席主动上前与自己握手,就热情地把毛主席请到家中作客。来到汤瑞仁家里,毛主席遇到毛氏族叔,就问起了同宗老人的情况,宾主相谈十分愉快。

汤瑞仁忙完了家务,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汤命军上前凑热闹。毛主席看到婴儿很开心,就上前逗弄,于是汤瑞仁急忙对婴儿说:“快,叫爷爷。”

哪里知道,毛主席哈哈大笑着说:“论辈分,我得叫他叔叔。”毛主席说完,又对着汤瑞仁叫了一声“年轻的奶奶”。

汤瑞仁当时只有二十九岁,而毛主席已经是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为什么他还要叫汤瑞仁一声“奶奶”呢?这是因为汤瑞仁是毛氏宗族成员的妻子,别看她年纪轻,“辈分”却很高。

在过去,湖南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幺房出老辈子”。没有“计划生育”的时代,农民家庭为了获得劳动力,一般都会想办法多养几个孩子,因此有的家庭可能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孩子。

这些孩子出生的时间跨度很大,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大的可能会相差二三十岁。民间管第一个儿子叫“长子”,最小的儿子叫“幺儿”。

长子成年后娶妻生子,自立门户,于是就有了“长房”;“幺儿”成年娶妻生子,自立门户后就有了“幺房”。“幺房”的成员永远比同辈分的人年纪小,于是就形成了“幺房出老辈子”的说法。

毛主席叫汤瑞仁的儿子“叔叔”,就属于这种情况。不过,当时毛主席这么一叫,却让汤瑞仁感到非常意外。

就像汤瑞仁很多年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毛主席那么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世界领袖。他回到家乡,仍然会遵守毛氏宗族的传统,使用尊称。”

这件事情,让汤瑞仁觉得十分感动。一九五三年,毛主席曾经派人给汤瑞仁家寄去了八丈卡叽布,并劝她和家人走社会主义道路。

后来回乡探视的时候,毛主席又亲自到汤瑞仁的家里作客,还与她的家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历史合影。

毛主席去世以后,他的故居成为了纪念馆,每年有大量游客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为了方便外乡来客,汤瑞仁每天会摆一担茶水在路边,供人免费饮用。

有人劝汤瑞仁收点茶水钱,但是她担心这样做会玷污了毛主席的名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湘潭人民都红红火火地做起了小生意。

这时,汤瑞仁才把当年与毛主席的合影拿出来,挂在房间正中的墙上,开门做起了生意。汤瑞仁经营的“毛家饭店”生意非常兴隆,中央几代领导人都曾光顾过。

后来,国外的一些媒体,比如《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等,都对汤瑞仁进行了采访。

有一次,一名西方记者十分刁钻,他在采访时故意问汤瑞仁:如果毛主席在世,他可能会反对资本主义的。那样的话,你的店就开不成了吧?

聪明的汤瑞仁回答说:“毛主席领导我们翻身解放,就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从贫穷走向富裕,毛主席不会反对的。”

记者又问汤瑞仁:“你说是毛主席好,还是邓小平好?”汤瑞仁机智地回答:“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邓小平领导我们致了富,你说谁好谁不好?”

汤瑞仁出生在解放以前,幼年时代经历过战乱,她和母亲一起靠着乞讨来到湖南。十六岁以前,她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后来汤瑞仁嫁进毛家,相夫教子,送丈夫、儿子上战场。她的儿子毛命军,还在七十年代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后成为了一名军官。

尽管初始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汤瑞仁思维敏捷,见识不凡。她深知毛主席闹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救中国、救穷人。

只要有办法能让国家好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毛主席怎么会不高兴呢?听到汤瑞仁这样一说,西方记者只能灰溜溜地走掉了。

后来,汤瑞仁的毛家饭店经过国内外媒体的宣传报道,迅速火遍了全国。不少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都慕名而来,其中一些还主动为饭店题字、宣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毛家饭店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全国开了三十几家分店,同时也成为了韶山当地旅游的一块活招牌。

凡是去毛主席家乡韶山旅游的游客,几乎都会去汤瑞仁开的饭店,品尝毛主席当年吃过的那些特色菜。

毛家在韶山是一个大族,根据毛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本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名“郑”,因为被封在毛这个地方,所以用地名作为姓氏。

明朝初年,毛氏祖先毛太华参军入伍,因平定云南立下大功,于是“以军功入楚”,定居到了韶山一带。

五百多年以后,毛氏在韶山开枝散叶,宗族十分壮大。他们有自己的宗祠、宗田,还有自己宗族的学堂。毛主席幼年时代,就在毛氏宗族的学堂里读过书。

汤瑞仁少年时代和母亲逃难来到韶山,十六岁时嫁给了毛主席同宗的毛凯德,因为后者和毛主席的爷爷毛恩普属于同辈,所以毛主席称汤瑞仁为“年轻的奶奶”。

毛主席曾经提倡“破四旧”,主张打破封建传统。但是当他面对毛氏宗亲时,却主动提出要遵守传统,按“辈分”称呼同宗族人。

因为毛主席很早的时候就说过:“我们对待封建文化的遗产,要作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应当保护起来。”

过去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压迫人,应该被废止。但是“叔叔”、“奶奶”,这种体现国人“长幼有序”的称谓,是无伤大雅的。

毕竟按照毛主席定下的《家规》,这种称谓并不能给毛氏族人带来任何特权。当初这一声“年轻的奶奶”,只是毛主席与汤瑞仁叙旧时,暖心的话语。

不过毛主席当初肯定也想不到:多年以后,汤瑞仁会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一张与他的合影,成功地经营起了一家闻名全国的“毛家饭店”。

汤瑞仁后来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湖南红色大本营培训中心的校长”。这位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农村妇女,在深刻领悟毛主席的思想后,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开下了这家饭店。

因此“毛家饭店”,不仅是汤瑞仁这位“年轻的奶奶”个人奋斗与坚持的结晶,同时也是对毛主席的思想的一种深刻弘扬与传承。

参考资料: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特别节目》——《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记忆>》,2023.12.25;

《为毛泽东争光的女老板——汤瑞仁》——《中国工商》,作者:张坚明、庞向荣;1997.03.05;

《毛泽东乡邻办毛家饭店》——《世纪》,作者:张书志,2003.07.15;

《“做一个毛主席的好邻居”——老军嫂汤瑞仁的价值观》——《中国民兵》,作者:王建林、龙跃山,1997.07.15;

《传统家族文化中的毛泽东》——《求索》,作者:胡长明,2000.02.15;

《毛泽东五回韶山》——《共产党员网》,2016.01.22;

9 阅读: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