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早上好
2023年,相比股市、楼市,车市的表现可以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来形容了。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出口,出口量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NO.1。
这个N0.1确实是来之不易,值得为全体汽车人鼓掌、热烈鼓掌、疯狂鼓掌。
但是呢,虽然形式一片大好,但其中也暗藏风险,今天我们主要聊三点:
1、“出口第一”的含金量其实并没有那么高
2、中国汽车出海,捡了个大便宜,但风险更高
3、以全新的方式,低调逆势
NO.1来之不易
但整车出口只是初级模式
先来聊聊出口第一了有哪些好处:
首先,这490多万辆车,换来了实实在在的1016亿美刀,啥概念呢,大约一个海南省的GDP吧。(海南2023年GDP7551亿,1016亿美元约合7283亿人民币)
其次呢,中国汽车出口,之前就好像被封印了一样,从2012年到2020年,9年时间始终在100万辆上下徘徊。
数据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最近这几年销量开始爆发,直到今年冲到了世界第一,等于是彻底打破了封印,未来的上限不可估量。
这么看来,中国汽车出口简直是形势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呢,出口量这个词在今天的汽车市场里,有含金量,但含金量并不那么高了。因为它所代表的只是整车出口,而成熟的国际大厂,早就从整车出口,变成了在地化生产了。
比如,别看日本汽车出口已经被我们超过了,但其实2023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还赶不上1980年的日本。1980年,日本汽车就出口了接近600万辆。
那为啥今天的日本汽车出口,反而赶不上40多年前了呢?主要是因为这些跨国车企早就不兴整车出口了,而是纷纷进行了本地化生产。我们的一汽丰田、广州本田、上汽大众,不就都是跨国车企本地化生产的产物嘛。
本地生产主要有俩好处,第一当然是成本低,第二是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和关税壁垒。
所以,比起出口量,其实海外销量才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汽车实力。
拿丰田举个例子,2023年丰田全球销量大约1065万辆,其中日本本土只卖了190万辆,也就是说,海外销量大约875万辆。
一个丰田的海外销量,比整个中国的汽车出口还多,听起来确实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这也是事实。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沮丧,因为时间站在我们这边,中国车企在国内正快速蚕食日系的份额,未来在海外也会上演同样的戏码。
捡了个大便宜
但风险也很高
中国汽车出口捡的最大便宜就是俄罗斯了,俄罗斯汽车市场是个啥体量呢,俄乌战争之前的2021年,俄罗斯汽车销量167万辆,是全球第八大汽车市场。
而开战之后,欧美车企毫不犹豫的全部退出了俄罗斯,甚至800块钱,就卖了一座工厂。欧美日韩车企全部退出后,俄罗斯人难道就只能赶马车了吗?
当然不是,中国车企组团杀进了俄罗斯,全盘接手了欧美日韩车企留下的市场。整个2023年,我们向俄罗斯出口了91万辆车,俄罗斯也成了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市场。
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份额,也随之增加到了49%。在俄罗斯,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中国车。
咋说呢,搁以前,这样体量的一个市场,帝国主义们不打一场仗,肯定是拿不来的,如今我们坐在家里,市场送上门。
不过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风险,毕竟俄罗斯的法治环境还算不上完善,查扣、没收中国商品的事情以前也有过。战争结束后,对中国汽车的态度会不会有改变,还不能确定。
另外,更大的风险其实在欧洲,欧洲是我们新能源车出口的大户,也是中国汽车出口少有的能卖上价的市场。不过因为我们的电动车,不但价格只有欧洲的三分之一,性能上还更好。
按照欧美一贯的操作,产品有竞争力的时候,主要强调“自由贸易”。自家产品干不过的时候,主要强调“反倾销、反补贴”。
于是,去年欧盟就开始了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反补贴调查,等调查结束,打压的政策可能就要出台了。
其实欧洲还算好的,至少还搞个调查,而美国则更赤裸裸,不但把中国电动车排除在了补贴名单之外,还打算提高中国电动车进口关税。
总之,相比欧美日韩的车企,中国汽车出口的难度会更大,风险也会更高。我的建议是:
美国:不容易进,也不着急进
欧洲:不容易进,但要努力争取
日韩:直接放弃吧
东南亚:出海前哨,海外狙击日系车第一战
中亚俄罗斯:至少拿下50%市占率
中东:中国品牌的高端梦,从此开始
印度:整车出口就行了,千万别重资产设厂
以全新的低调方式
实现逆袭
看完上边对世界市场的一番简单梳理就会发现,中国汽车出口的天花板比欧美日韩的车企要低很多,欧美想法设法对我们设限、日韩市场我们基本进不去、印度车市又像个鸡肋,卖的都是利润微博的微型车就算了,印度政府还总摆出一副: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架势。
以前咱们出口鞋子、袜子的时候,全世界对我们没啥警惕,但出口汽车就不一样了,动了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电动车,很多国家也都想扶植本国的电动车。于是,就连土耳其也开始限制中国电动车了。
所以,中国汽车出海虽然前景广阔,但却暗礁丛生。而我们的建议就是,要低调且巧妙。
怎么低调、怎么巧妙呢?主要有三点:
一是去当地建厂
这个很好理解。但选择去哪建也很有讲究,比如比亚迪去匈牙利建厂,一方面匈牙利是欧盟国家,在那建厂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直接打开欧盟市场。另一方面匈牙利对中国又相对友好,政治风险较小。
再比如,长城在泰国建厂,一是因为泰国是东盟成员,在泰国建厂,汽车出口东盟10国都是零关税。第二是泰国一年生产大约200万辆油车,有很好的基础,自身非常希望借助电动化摆脱对日系车的依赖,所以对新能源车投资给了很多优惠政策。
二是技术输出
在国内我们和外资车企反向合资的例子已经不少了,所谓反向合资,也就是我们主要负责技术输出。未来在海外也可以复制这一模式。
三是找一个“白手套”合作方
既然很多国家都对中国汽车有限制和打压,那找个人畜无害的代理人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其实类似的操作在其它行业早有先例了。比如中国品牌进入中亚也一直有来自北方的阻碍,但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一个很有名的家电品牌,叫Artel,它不但在中亚很有影响,甚至还能卖到乌克兰。
毕竟谁也不会对一家乌兹别克的家电品牌有啥戒心,但其实这个Artel从生产线到所有核心部件,都是从格力引进的。
当然了,格力也很配合,从未明确挑明是Artel的供应商,双方很有默契。
在汽车领域也有类似情况了,比如土耳其电动车厂家TOGG,说是土耳其的自主品牌,但电池就是来自中国孚能科技的。
所以,虽然中国品牌进入欧美市场有重重障碍,但凭借我们的供应链优势,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油车、新能源车遍地开花,那也是汽车出海版的“农村包围城市”,跟咱们的一带一路战略也不谋而合。
最后,中国汽车出海道阻且长、暗礁丛生,但我们必须出海,不出海只能卷死自己,出海才能卷死别人。另外提醒一句所有为出海奋斗的中国汽车人,只要出海后,不管奇瑞、吉利、还是长城,外国人看来都是中国车。
所以我们必须抱团、必须打群架,千万不能互相拆台。
大家对中国汽车出海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在取经的路上,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
中国的发展才刚开始,不要飘了。美国1937年汽车普率在25%,每4个人有1台车,按统计数据中国现在也才20%左右。千人汽车保有量200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