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体育圈闹得沸沸扬扬的“擦边”讨论,让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作为一个关注体育圈20多年的老球迷,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自己的观点。
体操界这场风波从管晨辰和吴柳芳的互怼开始,到如今刘璇的发声,让我不禁想起这些年看过的无数运动员转型故事。在我们谈论“体育精神”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 运动员首先是一个普通人。
管晨辰说吴柳芳给体操运动“扣屎盆子”,刘璇又在商春松获得跑酷世锦赛金牌时发文暗示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但我想问:谁规定了运动员退役后只能走某一条路?
看看咱们体坛的真实现状吧。不是每个冠军都能像刘璇那样顺利转型进娱乐圈,也不是每个退役运动员都有商业代言和资源。吴柳芳颈部受过重伤,差点瘫痪,体力活干不了,没有奥运光环加持,她选择在社交平台跳舞谋生,这有什么不对?
刘湘的遭遇更让人无语。一个游泳冠军,穿泳装训练比赛天经地义,现在居然也被说“擦边”。她说得对:“游泳不穿泳衣,难道穿棉裤羽绒服吗?”
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应该是包容、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吗?我见过太多退役运动员的艰难转型:有的去当搓澡工,有的摆地摊卖金牌,有的默默无闻地当教练。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谁有资格去评判对错?
运动员们用青春为国争光,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金牌是他们的荣耀,但不该成为束缚他们后半生的枷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权利。
让我感动的是,这次网友们的评论格外理性。“冠军是她的荣耀,不是她谋生的枷锁”这句话火了,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人说“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不妨碍别人、不违法乱纪的事要多包容”,这才是真正的成熟与智慧。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包容的体育环境,让每个运动员都能体面地生活,而不是用所谓的“道德标准”去束缚他们的人生选择。体育精神很重要,但运动员的基本生存权更重要。
我真心希望,那些曾经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其指责他人的选择,不如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奖牌只代表过去,活出自我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