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传统产业逐绿向新,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聚焦“轨道钢、优特钢”,从产业升级到高质高效发展,从钢铁智能化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处处涌动着民营经济“拔节向上”的蓬勃活力。

走进永洋特钢炼钢厂转炉车间集控室,两个屏幕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正实时显示着转炉炉口火焰的画面,一个则展示炉内声音形成的声波数据。这一“火眼金睛”加“顺风耳”的组合,让“一键炼钢”告别了传统的经验炼钢,也是“AI+转炉智慧炼钢大模型”的生动实践。

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科工程师何春来:“AI转炉智慧大模型”就是通过机器视觉的手段,来模拟人的眼睛,通过机器听觉来模拟人的耳朵,用机器的模型来模拟一个人思考的过程,最终完成对转炉设备。比如氧枪和加料的自动控制,通过模拟人和超越人的手段,提高转炉标准化的水平。

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代子伟:传统的转炉工艺一般依托于人工的经验,通过引入AI模型之后,我们产品稳定性长期保持在99.9%以上,吨钢成本降低了5块钱,钢铁量消耗降低2-3公斤。

面对复杂的场景,AI大模型是如何实现资源调配的呢?这一切的答案都藏在总览企业产供销全流程的“智慧大脑”当中。在数字智能化管控中心,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炼钢各流程,再到企业产供销,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十几道工序5万个关键节点的数据。

代子伟告诉我们,数字智能化管控中心包括产供销大模型、能源大模型、设备大模型等,这些大模型通过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能够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仅如此,大模型的应用还可以优化能源平衡,逐步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代子伟: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核心大脑,打破了原有炼钢、炼铁、轧钢、动力四个分厂“各自为战”的局面。依托我们的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办公,数字化交易四个维度,生产的管理效率提升25%,生产的综合成本降低10%。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钢铁企业的应用,正在推动永洋特钢由制造向“智造”跨越式发展,而智能化的工业设备也几乎贯穿了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目前,企业可年产精品钢120万吨,特钢型材超过220万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特钢型材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全国30个省市。轻、重轨道用钢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5%以上。


近年来,永洋特钢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企业开发出长寿命、超高强度弹簧扁钢材料,提高了我国汽车轻量化、高端金属材料国产化的供给率。

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产品研发科长刘超:市面上常用的弹簧扁钢基本上(强度),能够达到1600兆帕级,我们弹簧扁钢是在1700-1800兆帕级的强度,目前弹簧扁钢基本上能在12万次疲劳寿命以上。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跟上海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力求突破2000甚至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的弹簧扁钢。

目前永洋特钢钢轨系列产品、高性能U型钢等拳头产品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功开发出汽车用钢、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特殊钢产品,实现了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多项领域的同频共振。

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产品研发科长刘超:科技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加大力度,研发费用投入连续多年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持续保持在4%以上。我们每年开展近30项的自主研发课题,对影响生产效率,影响产品质量,包括设备效率等关键卡脖子问题进行技术攻关。

如今,“永洋”牌轨道钢早已成为永洋特钢的金色名片,重轨系列产品更是荣获2023年度冶金产品实物质量品牌培育“金杯奖”,永洋特钢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模式,全面重塑了我市钢铁行业生产流程,为全市乃至全省钢铁企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与范例。
来 源:邯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