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两个女儿被曹操生擒后,下场如何?难怪刘备一生羞于提起
世人皆知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故事,却鲜有人知道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长坂坡一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关羽水淹七军等,都被后人传颂。然而,就在这场惨烈的长坂坡之战中,发生了一件让刘备终身难以启齿的事。当时,曹操大军来势汹汹,刘备仓皇逃命,抛下妻女。赵云舍命救回阿斗,天下人尽皆知。可是,还有两个无辜的生命,却从此销声匿迹,她们就是刘备的两个女儿。这对落入曹营的姐妹,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刘备一生都羞于提起这段往事?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乱世英雄难顾家
建安元年(196年),时值寒冬,一位身着青衫的中年男子正在徐州的街头叹气。此人便是刘备,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岁,却仍在为生计发愁。他的第一任妻子糜氏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可是徐州的局势却愈发危险。
当时的徐州牧陶谦已病重在床,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可是陶谦一死,吕布便觊觎徐州的富饶之地,开始蠢蠢欲动。刘备深知吕布的为人,这个能在十八路诸侯中左右逢源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
果不其然,建安二年春天,吕布趁着刘备外出征讨盗匪之际,突然率军攻入徐州。刘备的家眷仓皇出逃,却在乱军中走散。第一任妻子糜氏带着年仅两岁的女儿,从此下落不明。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七年之后,刘备又一次面临相似的困境。建安九年,他迎娶了甘氏为妻。这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女子,不仅为刘备生下了后来的蜀汉皇帝刘禅,还在建安十一年又为他添了一个女儿。
然而好景不长,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这一年的秋天,在长坂坡的战场上,刘备又一次面临抉择。眼看曹操的虎豹骑即将杀到,刘备只带着几名亲信突围。甘夫人抱着刘禅随后也逃离了战场,可是年仅四岁的小女儿却被遗落在了后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刘备第一次面临家眷安危的抉择。早在建安三年,他就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在与袁术交战时,刘备娶的第二任妻子也在战乱中失散。这位夫人姓米,是彭城名门之后,据说为刘备生下一子。可惜母子二人在战乱中失散,从此再无音讯。
建安七年,刘备在荆州娶了第三任夫人,便是后来与他共赴西川的简雍之妹。这位简夫人虽然没有生育子女,但一直追随刘备左右。直到建安九年甘夫人入门,简夫人才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记载。
从徐州到荆州,从建安初年到建安十三年,刘备的家庭经历了太多的离散。每一次的生离死别,都让这位汉室宗亲愈发明白:在这个乱世,儿女情长终究抵不过天下大势。
二、长坂坡之战真相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一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大战在长坂坡爆发。这场战役的导火索,要从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说起。
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樊城。八月初,曹操突然挥师南下,刘琮不战而降,整个荆州形势瞬息万变。消息传来时,刘备正在与诸葛亮商议军务。据《三国志》记载,当日诸葛亮建议刘备立即撤离樊城,趁曹军主力未到之际,转移军民南下江陵。
就这样,刘备带着十万军民,浩浩荡荡向南撤退。这支队伍中不仅有军队将士,还有大量的荆州百姓。他们听闻刘备仁德,纷纷举家相随。队伍延绵数十里,前军已至当阳,后军尚在樊城。
正是这支庞大的队伍,成了刘备的致命弱点。九月初,曹操亲率精锐追至,其先锋大将曹仁、李典率领虎豹骑,对刘备军展开猛烈突击。当时刘备的后军主帅是赵云,他率领五百精骑在后方断后,但面对曹军的猛攻,形势岌岌可危。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刘备的两个女儿被困在后方的辎重队伍中。这两位公主,一个是早年糜夫人所生,一个是甘夫人所出。当时年长的已有十四岁,年幼的才四岁。
赵云闻讯后立即分兵营救,可是曹军的进攻太过迅猛。虎豹骑以雷霆之势突入辎重队伍,两位公主所在的马车被冲散。据《江表传》记载,当时负责护送公主的侍卫奋力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两位公主被曹军掳获。
这场战役中,曹军的主力是曹仁的虎豹骑。这支骑兵是曹操精心打造的王牌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他们采用的是"一骑当先,三骑为继"的战术,每四骑为一组,形成连环之势,所向披靡。
当日战况极为惨烈,曹军在获得战利品后并未停止追击。他们一路追至长坂坡,将刘备的大军切割成数段。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辎重,轻装突围。
这个决定导致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大量随军百姓被曹军俘虏,二是刘备的家眷也陷入险境。虽然赵云在后来的奋战中救回了刘禅,但两位公主却永远留在了曹营。
当晚,曹仁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曹操。这位运筹帷幄的魏王此时正在樊城的大帐中,得知生擒刘备之女后,立即下令将两位公主送往许都。这一决定,不仅关系到两位公主的命运,更影响到了此后曹魏与蜀汉的政治博弈。
三、曹营中的悲欢离合
曹操对待俘虏向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建安十三年冬,当两位刘氏公主被押解至许都时,这位魏王并未苛待她们。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不仅为两位公主安排了单独的居所,还派专人负责照料起居。
这种待遇与当时其他战俘大不相同。在长坂坡之战中被俘的荆州百姓,大多被编入曹营充作军需民夫。而这两位公主却被安置在建始殿旁的偏院中,这里往日是用来安置外邦使节的处所。
建安十四年春,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了。当时年仅二十岁的曹植,因为文才出众常在建始殿聚众赋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邻院传来的诗声。据《文士传》记载,那是刘备的长女所作,诗中写道:"秋风萧瑟走枯荷,庭院深深锁暮霞。"这首诗引起了曹植的关注。
自此之后,曹植常常邀请两位公主参加文会。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但因为有曹操默许,倒也无人敢说什么。据记载,刘备的长女不仅诗才出众,还精通音律。她在曹营期间创作的《思归引》一曲,被文人传唱多年。
然而好景不长,建安十五年,曹丕开始干预这些文会活动。这位太子对曹植的文名日渐不满,加上两位公主的身份敏感,最终下令禁止她们参加任何文会活动。
事情到了建安二十一年又有了变化。这一年曹操称魏王,朝中大臣上表建议为两位公主择婿。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年长的公主许配给了大将军曹仁的次子。这个决定颇具政治意味,因为曹仁正是当年在长坂坡生擒两位公主的主将。
至于年幼的公主,因为年龄尚小,暂且留在宫中。据《魏宫记》记载,她后来被编入掖庭,在宫中担任女官。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后,她的处境每况愈下,最终在曹叡时期郁郁而终。
在这段时期,两位公主在曹魏宫廷中的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魏国内部的权力更迭。曹操在世时,她们尚且能保持一定的自由。但随着曹丕登基,局势渐渐发生变化。曹丕为了巩固权力,开始清理与曹植有关的人士。两位公主因为曾与曹植交好,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宫廷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长坂坡之战后不久,有人在许都街头听到一首凄婉的歌声,歌词中提到:"桑树何枝绿,春蚕何叶柔。忆昔长坂道,歧路各自由。"传言这首歌就是出自刘备长女之手,后来被文人整理成《思乡曲》,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蜀汉朝廷的态度
建安十三年冬,当两位公主被俘的消息传到荆州时,刘备正在江夏整顿军备。据《蜀汉杂记》载,刘备对此事的第一反应是一言不发,连续三日未见任何人。
诸葛亮得知此事后,立即派出密使前往许都打探消息。这些密使假扮成商人,混在商队中进入魏国腹地。建安十四年春,第一批情报终于传回:两位公主都安然无恙,被安置在建始殿附近。
得知这个消息后,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营救计划。《汉中记》记载,当时有一位叫张度的商人,经常往来于许都与荆州之间。诸葛亮提议由张度携带密信,设法与两位公主取得联系。
然而,这个计划还未开始实施,就遭到了庞统的反对。庞统认为,此时正值曹操南下之际,蜀汉政权尚未稳固,若贸然营救,恐怕会打草惊蛇。最重要的是,一旦营救失败,不仅会危及两位公主的性命,还可能给曹操一个借口,称刘备图谋不轨。
法正也持相同意见。他在给刘备的奏书中写道:"今天下方定,曹操虽得两位公主,必不会加害。若贸然行事,反倒授人以柄。"这份奏书保存在《益州耆旧传》中,充分显示了当时蜀汉朝臣的慎重态度。
建安十五年,一个新的转机出现了。曹操派使者到荆州,表示愿意以两位公主换取江南三郡。这个提议在蜀汉朝廷引发了激烈讨论。黄忠认为可以接受交换,但马超却坚决反对,认为割地换人会动摇军心。
最终,这个提议被诸葛亮否决了。他向刘备分析道:"曹操此举,不过是试探我军虚实。若答应割地,必会被认为示弱。"刘备采纳了这个建议,对曹操的使者只字未提两位公主的事。
建安十七年,刘备称汉中王。在群臣上贺的日子里,有老臣提议派使者去魏国探望两位公主。刘备没有当场表态,但第二天就下令重申:任何人不得擅自与魏国来往。这道命令记载在《蜀科》中,显示出刘备对这个话题的回避态度。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帝,朝中仍有大臣关心两位公主的处境。据《蜀宫旧事》记载,当时有臣子建议趁着刘备即位大典,派使者去魏国为两位公主祝贺。这个提议得到了一些大臣的支持,但很快被诸葛亮否决了。他认为,此时蜀汉与魏国关系紧张,不宜节外生枝。
这件事的最后记载出现在建兴元年。当时有商人从魏国来,带来了关于长女已经出嫁的消息。面对这个消息,刘备只说了一句话:"她们在曹营,总比流落民间好。"这句话被记录在《汉晋春秋》中,成为了这段历史最后的注脚。
五、历史的沉重镜鉴
建安年间发生的这一幕家庭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孤例。翻开史册,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抛弃子女,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为夺取皇位与兄弟相残,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与家人骤然疏远。
《隋唐史料》中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年李世民登基后,曾有大臣提出要为在玄武门之变中死去的兄弟立碑,李世民当即拒绝,并说:"此乃家事,不必留于史册。"这与刘备对两个女儿境遇的态度,竟有几分相似。
建安二十五年,当曹丕登基称帝时,两位刘氏公主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轨迹。长女嫁入曹氏将门后,在史书中渐渐淡出。幼女则在宫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直到曹叡时期才有了最后的记载。《魏宫秘记》中提到,她终年未曾婚配,最后郁郁而终。
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建安二十四年,当刘备在成都称帝时,朝中曾有一位老臣上书,建议为两位公主追封公主之位。这位老臣在奏折中写道:"公主虽身在异国,终是汉室血脉。"但这份奏折最终石沉大海。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到了东晋时期,前秦苻坚南下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晋哀帝的两位皇妹在战乱中被俘,送往长安。她们在前秦度过了余生,最终也未能回到家乡。《晋书》中记载,当时朝中大臣议论此事时,有人说:"国难当头,私情难顾。"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时期,一位落难的突厥公主辗转来到长安。她说自己是突厥可汗的亲妹妹,在战乱中流落中原。高宗本想将她送回突厥,但大臣们认为此举可能会被突厥人利用,最终这位公主也在异乡终老。
到了宋代,这样的故事依然在上演。《宋史》记载,徽宗时期有两位金国公主被俘,送到汴京。她们在宋朝宫廷中生活了多年,直到金兵南下,才得以返回故土。临行前,这两位公主留下了一首诗:"他乡容易把人抛,门外思乡泪暗潮。"
这些历史故事,无不显示出在国家利益与家庭亲情之间,古代统治者往往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刘备的两个女儿,不过是这个永恒主题中的一个注脚。建安二十七年,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他对诸葛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被后人反复诠释,却很少有人联想到他的两个女儿。
《后汉书》中有一句话:"夫天下者,实亦匹夫之天下也。"这句话似乎也在提醒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包括那些出身显赫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