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来了,三大特点,哪天入伏,哪天出伏?

郝郝睡文化 2025-02-26 14:51:06

2025年已经到来,人们热议何时才是热浪的巅峰,有人坚信三伏天最为酷热,有人则主张小暑、大暑时期更为难耐。事实上,这两种观点所指的时间段是相吻合的。

接下来,让我们揭晓2025年三伏天的时间安排,明确入伏与初伏的起始日期。

按照古老的计算法则,“夏至后逢庚日数头伏,再庚数中伏,立秋后庚日数末伏。”遵循这一规律,答案便昭然若揭。

但在深入计算之前,两个核心要素需明确:今年的夏至确切日期是何时?庚日又作何解释?

夏至,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一环,历史悠久,通常落在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标志着太阳运行至黄经90°的位置。2025年的夏至恰在6月21日,此时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暴雨、梅雨、高温及潮湿。

至于“庚日”,在古代,人们采用干支纪日法记录时间,如甲子日、辛亥日等,共60种组合,循环往复。“庚”乃十天干中的第七位。

五行学说中,“庚”属金,夏季则属火,火能克金。因此,在最炎热的时节,庚金需避火而隐匿。故而,古人选定庚日为入伏之日,以示高温将至,需防暑降温。

为何古人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定为入伏之日?原因在于,长江黄河流域在小暑后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因此,入伏日期设定在小暑节气内。

两个庚日之间相隔十日,三个庚日即三十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通常在公历7月11日至21日之间,正值小暑节气,故夏至后三庚入伏成为传统。

同理,出伏日期也与酷暑的结束相吻合。长江黄河地区通常到处暑节气,炎热才会消散。因此,出伏日期通常在公历8月23日左右。

明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夏至三庚为初伏始,四庚为中伏始,立秋后一庚为末伏始”便一目了然: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是中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开始。

那么,2025年三伏天的时间安排如何呢?入伏与出伏的具体日期又是什么时候?

2025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即为入伏之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30日(庚子日),为中伏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为期十日;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为期十日;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为期十日。

总结而言,2025年三伏天共计三十日,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结束了近年来的加长版三伏天。

2025年三伏天有三个显著特点与以往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一揭晓,提前做好准备!

一、今年是“晚入伏”

如上所述,今年入伏日期为7月20日,相较往年偏晚。俗话说“早入伏凉爽宜人,晚入伏酷热难耐”,预示着今年的伏天可能更为炎热。

二、今年是“母伏”

民间有言,入伏日期亦有“公母”之分,源于古代阴阳观念。单数属阳为公,双数属阴为母。今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六月廿六,为双数,因此是“母伏”。俗话说“公伏凶热,母伏稍凉”,意味着今年夏天可能相对凉爽。

三、今年是“秋包伏”

古人依据特定方法,将末伏定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若立秋与末伏同日,则为“伏包秋”,若立秋后始入末伏,则为“秋包伏”。今年立秋为8月7日,末伏第一天为8月9日,显然属于“秋包伏”。俗话说“伏包秋凉爽,秋包伏酷热”,预示着今年可能是炎热的三伏天。

当然,这些说法源自古人的农谚,仅供参考,不可作为主要判断依据。

0 阅读:143

郝郝睡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