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对于运动员来说,获得奥运会的金牌当然是他们毕生的梦想,也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可凡是比赛就有输赢。
赛场上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曾经的朱建华是“跳高天才”,一度创造中国高度,所以在很多粉丝们的心中,凡遇比赛朱建华定会拿到冠军。
可是朱建华却也曾因一次失利而跌入人生的低谷,由于获得了铜牌,就有人给他寄去了刀片和吊绳。
这让朱建华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之中,这件事情对朱建华产生了什么影响?
天之骄子三破世界纪录1979年,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年仅16岁的朱建华以2.13米的成绩获得亚军,同时打破了全国少年组的纪录,自此朱建华开启了他辉煌的跳高征程。
在随后的几年里,朱建华的跳高事业如日中天,1981年,他在亚洲田径锦标赛上以2.30米的成绩一举夺冠,打破了亚洲纪录。
这一跳不仅为中国队首次夺得该项目的冠军,也让朱建华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
但这,仅仅是朱建华传奇的开始,1982年,朱建华再接再厉,在比赛中跳过2.32米,超越了由东德名将沃尔夫冈所保持的世界纪录,朱建华就此登上了世界跳高的王座。
此后的两年里,朱建华更是势如破竹,接连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将跳高的人类极限一次次地向上推移。
1984年5月,在美国奥运选拔赛上,朱建华以2.39米的惊人成绩,再一次震惊世界。这个记录,也成为了朱建华跳高生涯的巅峰,直至今日,仍无人能够打破。
“跳高王子”、“东方神鹿”、“亚洲跳高第一”……一时间,赞誉之词纷至沓来。
朱建华已然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万众瞩目;他的每一次比赛,都座无虚席。
在那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朱建华用自己的实力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也能站在世界之巅,然而,就在朱建华春风得意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挫折,却让这位"跳高王子"跌落神坛。
洛杉矶奥运遭遇滑铁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全国人民都对中国体育健儿寄予厚望,而作为当时中国体育的代表人物,朱建华更是被视为夺金的热门人选。
这一年,朱建华正值巅峰状态,对于这位"跳高王子"而言,奥运会冠军似乎唾手可得,他此前连续三年打破世界纪录的壮举,让人们对他在奥运赛场上再创辉煌充满期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为了备战奥运,朱建华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但过度的体能消耗,却给他的身体埋下了隐患,失眠、焦虑,如影随形地困扰着这位冠军热门。
比赛当天,丧失了最佳状态的朱建华,在第一跳就遭遇了失误,紧接着,天公不作美,突如其来的大雨,进一步打乱了朱建华的节奏。
最终这位“跳高王子”与冠军擦肩而过,屈居铜牌,而曾经被他视为手下败将的德国选手,则以2.35米的成绩夺得了金牌。
这个结果,犹如平地惊雷,令举国上下的期望落空,一时间,质疑、指责、谩骂,如潮水般向朱建华涌来。
一些极端的“爱国者”竟然给朱建华寄去了刀片和绳索,逼迫他自裁谢罪,而那些所谓的“粉丝”,也在一夜之间化身成了“网络喷子”,对昔日的偶像恶语相向。
对于朱建华而言,这种巨大的反差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时间,曾经的"英雄"变成了"罪人",无数道鄙夷和责备的目光,让这位骄傲的冠军无地自容。
本就敏感自尊的朱建华,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尽管在1986年亚运会上,朱建华东山再起,以2.31米的成绩重登冠军宝座,但奥运会的失利,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那份迷失和挫败感,始终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朱建华,两年后的汉城奥运会,朱建华甚至连决赛都未能进入,昔日的王者已今非昔比。
信息来源:大连晚报2013.7.4——跳高名宿曾奥运摘铜遭谩骂 呼吁全社会给刘翔减压
美国生活与回国创业1990年,27岁的朱建华选择了退役,告别了挚爱的跳高事业,他远赴美国留学,在哪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安娜。
两人相知相爱,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他们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家庭的温暖,让朱建华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归属感。
尽管在美国的生活逐渐稳定,但朱建华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故土,也无法割舍对跳高的热爱,1995年,他决定回国创业,将自己的根重新扎回这片梦想开始的地方。
2000年,学成归来的朱建华,在家乡上海创办了自己的跳高俱乐部。
作为一名前运动员,朱建华深知跳高运动的魅力,也深感发掘和培养跳高人才的重要性。他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验,为中国的跳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朱建华还活跃在商界,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同样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励志典范。
信息来源:中国体育报2008.8.22——跳高名将朱建华:体育给了我值得珍惜的一切
结语朱建华从一个瘦弱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跳高王子";从不可一世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到洛杉矶奥运会上的"铜牌选手"。
荣誉也好,低谷也罢,都铸就了朱建华这个鲜活而独特的灵魂,然而,纵然岁月流转,朱建华跳高时的英姿,却从未在人们的记忆中褪色。
如今的朱建华,早已远离了竞技体育的喧嚣,但他对跳高的热爱却从未改变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中国跳高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