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浙江姑娘,在德国定居,这里未婚无娃的年轻人要承担很高税收

真实人物采访 2024-08-14 18:10:38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564位真人故事

我是小徐,来自浙江衢州,目前生活在德国,是一位新闻发布官,业余会在社交网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点滴。

年少时我是快乐而自由的,整天无忧无虑。上了中学,读的是寄宿制学校。学校管理特别严,我不得已收敛自身锋芒,扮作乖乖女。

然后,按部就班参加完高考,顺利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来,机缘巧合,我选择作为交换生去了台湾,开始见识到不同的风景。

再后来,我到德国读研,毕业后留德并拥有稳定的工作,也慢慢有了一定的积蓄,现在,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旅游,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曾渴望自己像自由的风,穿越山川湖海,翱翔在无垠的天际,勇敢做最真实的自己,无畏世俗的眼光。为此,我一直不懈努力!

(德国的冬天)

1995年,我出生在浙江衢州一个美丽的小镇上,是家中独女。

爸妈很开明,自我记忆起便一直被放养式教育,他们在学业上不曾给过我太大压力,会尊重我的想法,从不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

我的家族庞大,亲戚多,大伙经常在周末组团去郊外游玩聚餐。

长辈们都是“野外技能”达人,动手能力很强,耳濡目染下,我自小也学会了爬树摘果、钓鱼摸虾。

老爸很疼我,但那时他总是忙于工作,对我陪伴少。一家三口能同时出门游玩,便是我认为最幸福的时光。

虽然爸妈对我要求不高,我自己也较随性,但一直以来,我的成绩都稳稳保持在年级中上游,不曾登顶,但也不曾落后。

(我们一家三口)

中学阶段,我就读于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可那是一所寄宿制学校,这样我和爸妈见面的次数便更少了。

那时候,有些名气的中学都普遍管理严格,而寄宿制重点中学更甚。

一些现在看来很平常的行为,比如穿靓丽潮流的衣服,弄时髦的发型等等,在那个年代的中学校园里往往会被认为不合时宜。

班主任很负责,但不能接受班集体里有“不一样”的存在,会把小事无限放大,说话不分轻重,很伤人自尊,还动不动就直接请家长。

我的朋友小团体,都经历了被全校通报、禁止私下见面、被罚只准穿班服(除我们外,其他同学都能穿自己常服)等等很糟心的事情。

在经历了几次被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并受到惩罚之后,我学会了和大多数同学保持距离。不敢再相信,天天朝夕相处,却会背刺自己的某些同学。

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和这种校园氛围格格不入,甚至到我在“浙财”上大学的时候,还会被中学阶段经历的阴影困住,常常很内耗。

(现在在国内,除了和家人以及几位好友保持联系外,其他人我都断了联系了。)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校园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那样,我憧憬着能发生改变。

(我和国内好友)

就这样到了2015,上大四那年,得知我们浙江财经大学和台湾地区有交换生交流名额后,我便毫不犹豫报了名。

当时有很多人嘲笑我糊涂,也有一些人劝我说:“台湾已经不行了,不如刷绩点,找实习这样子还靠谱些。”

但渴望改变的心,如同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坚定。我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因我外公的弟弟在台湾,我家里对我的选择也表示了支持。

2016年,我顺利抵达台湾,来到了这所以陆生多出名的学校——台湾世新大学报到。

学校为我们交换生提供的宿舍 ,是位于台北的一幢公寓。但没有安排社管,这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非常自由。

我爸妈还以为我是去继续原专业财务金融的深造,但我却悄悄报了媒体管理专业,这直到我离台回家后,他们才知道。

(台湾夜市)

在台湾当交换生的那段日子,真的让人非常愉快。作为大陆人,我深深感受到了台胞们那满满的热情和友善。

在校园里、在餐饮店、在服装店、在理发店等各种场所,得知我们是大陆生后,当地人都非常欣喜和欢迎。

乃至学生宿舍楼下修车店的叔叔,还会经常对我们发出邀请,希望我们到他家里吃个饭,让自己能尽一下地主之谊。

在这里,我遇到过一位非常好的台湾当地导游,带大家自驾游台湾。在2016年的时候,当时是600人民币左右的一个人均环岛食宿游。

其实他不赚钱,他就是觉得自己的根是中国人,所以对大陆学生特别好。

在校园里,还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恩师,他是台湾人,教授我们创业学,上课非常有趣,自己在台湾和大陆都有经商,给过我很多鼓励。

或许是占了大陆生身份的缘故,处在这种亲善友好氛围中的我,在不知不觉中竟被治愈了。

但让我非常非常难过和遗憾的是,我本来是想留在台湾读研的,但得是211的本科大学学历才可以申请,而浙财不是211。

在得知我的情况后,那位台湾恩师主动为我写推荐信,帮我申请上了德国的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充满感激。

(世新大学)

在世新就读时,让我惊讶的是,当时修读的一门广播课程,竟要求采访政治人物,然后录制新闻。

后来,机缘巧合,我还上到了方文山大大的歌词课,参演了台湾同学拍摄的微电影。这些见闻,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也丰富了我的阅历。

意想不到的是,近些年,由于台湾经济发展一直不是很好,不管陆生台生,很多人毕业后都离开台湾了。

(我在世新进行播音准备)

计划出国读研的过程很繁琐,但是当时已经铁定了心,也没有留退路。

美国、澳洲费用太高,东亚太卷、香港地区我语言成绩不过关。

欧洲那边,东欧南欧就不用说了,英国当时硕士都留不下来找工作;我很喜欢法国,但是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一样工资比较低;比利时、卢森堡不是我的菜,而北欧太冷了。

对比下来发现,还是台湾恩师推荐的德国最为适合我。于是我便全身心投入到留德计划中。

那时我还不会说德语,但会用一键翻译,然后就给自己报了德国海德堡的语言班,在离台回大陆后,便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准备去德国。

因为我是先语言签证来德国,在德国边读语言班边申请学校的,所以这整个过程很缓慢。

德国政府工作人员的庸懒,学校行政人员的拖延,同时还有时间上的压力,让我一度对德国的低效和预约制很是崩溃。

(PS:在德国很多公职人员是半职,还有各种不短的节假日、年假,病假、产假等假期)

在我们国内一个电话,或去一趟行政大厅就能解决的事,在德国这里却会拖沓上很久。

现在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少了,每当有需要的时候,还是会短暂崩溃一下。

(美丽的德国小镇)

2020年,疫情期间,那时只剩毕业论文没写,我本意是想回国,但爸妈觉得,还没拿到学位就回国,到时出不去了,学位该怎么办?

不管我如何解释,说论文是在网上提交的,在哪里写都可以,但他们就是不相信。

有个同班的台湾同学,当时是直接回去了。我爸妈却把我这样留在了国外,现在回想起来也还会有些碎碎念。

由于回不去,找到的实习工作因为疫情被取消,那时也封城了,我只能每天一个人待在宿舍里拍视频分享日常,还好后边远程参加了个联合国的线上实习。

疫情过后,一切都慢慢恢复正常,我也毕业工作了。待经济形势好转后,我还跳槽到一家还算不错的工作单位,生活逐渐稳定了下来。

(我的官方职业照)

在德国,德语不熟练的话,是会受到一些差别对待的,但据我所见,他们倒没有因肤色而对外国人产生歧视。

只要你的语言表达流畅,职业技能过关,那你的薪酬福利各方面与本国人不会有太大差别。

在每年一度的入职前谈薪环节,不是在相同社会背景下长大的外国人,可能会有劣势。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在第一份工作谈薪环节时,由于内心比较尴尬,结果没有为自己争取到比较可观的薪酬。

后来渐渐适应,现在也能很自如地在HR面前展现自己的长处,谈及自己对薪酬福利方面的愿求了。

(我和德国同事在团建)

德国教育体系不期望每个孩子读大学,而是分流一些孩子去做职业培训。

目标是经过职业培训的孩子也是专业人才,也可以赚足够的钱生活。

像护工就是很典型的职业培训的专业,他们这样的学徒制也有很久的历史了。

但是德国这边批判的声音也很多。

有调查研究说,一般爸妈做职业培训的,孩子更大可能也是职业培训;爸妈读大学的,孩子更大可能也选择读大学。

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是常常被热议的分歧点。

德国社会福利体系里,最享福的是弱势群体,失业者每个月有很多钱拿,可以免费接受职业培训;有孩子的家庭每个月有儿童金拿,还有税收减免。

老人退休金(目前)还蛮好,没什么后顾之忧;女性有孕期保护(如果在试用期怀孕,不准被解雇),带薪产假长……

总体来说,病人、小孩、孕妇、老人、残疾人、无业人最能享受福利保障,但我们这种未婚无孩的年轻人就在承担高税收……

福利保障的好处会不会享受到,以后还一定,但坏处现在是真切感受到了。

德国人看这个问题更分化一点,也有很多德国年轻人因此移民去迪拜之类的,也有一些觉得这才是德国社会稳定的原因。

他们认为:如果弱势群体无法被善待,就会激发很多人性阴暗面,更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可能损失更大。

(德国的冬日时光)

在德国,很多老房子装不了充电桩,路边充电停车位有限,很多公司也禁止员工在公司为私家车充电,这涉及财务支出和税收原因,比较复杂。

由此购买自行车或小汽车的人群比例较多。我以前有国内驾照,但在德国不通用,疫情时候过期了一直也没换,所以只能在德国重新开始。

在德国练一次车,一个半小时,就要一百多欧,折合人民币是一千元左右。

这里练车太硬核了,都是在大路上开的,平常练也是在城里练,而不是在训练场。

这边的教练也严守职业准则,想通过送礼或潜规则混过关,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我前后考了三次,才总算拿到了德国驾照。

(我和爱车)

我一个人在德国这么久,虽偶尔会想家,但我不曾觉得孤单。

日常上班我和同事交流比较多,也有几个固定的中国搭子一起玩,都是在这边生活了很久的同胞。

最让我不适的就是吃的选择比国内少很多,本土食物中,除了烤肠真的很好吃,其他食物大都不符合我口味,其他还挺好的。

但这里也有不少的外国餐厅,让我可以品尝到不同国家的风味美食。

我这个人是蛮随遇而安的,既喜欢这里平和悠然的生活环境,也喜欢充满烟火气的国内居住环境。

影响我长居德国的,还是人的因素更多一点,我不太合群。

德国人,他们是就事论事那种人群,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对你不友好,也不会因此对你特别好,相互之间比较有边界感。

我还挺喜欢这点的,因为我不喜欢那种讲究人情往来的氛围。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感是最好的。

(我在旅途中)

如果说台湾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那德国就是我梦想途中的服务站。

我很享受当下的生活:每天朝九晚五,平常也会搞搞副业。

由于年假、公共节日多,我每年可以旅游几次看看各国不同的风景,回国几次见见亲朋好友;赚的钱够花,不用求爸妈。

我兴趣广泛,普拉提、拳击、壁球和跳舞这些我都有报班上课,下班生活很充实。

而且,我还早早开始了“养生”大业,也在自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养生心得。毕竟,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是获得自由快乐人生的基石嘛。

在这和大家分享东坡诗人的一句诗 :“此心安处是吾。”

我也曾迷茫过很久,要去哪里,要留在哪里,好像是个必选的单选题。

后来慢慢明白好像没有哪里会是完美的。有光鲜亮丽,就有疮痍。

站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去面对这个时间点的自己,我渐渐释怀。

我会继续迈着勇敢而坚定的步伐,朝着名为“自由”的梦想,继续自己去做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

【口述:小徐】

【撰文:庚树】

【编辑:乌溪雾】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多关注我们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