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农花生晾晒有讲究,三铺三翻手法,霉变率几乎为零

清风绕林 2025-02-13 20:32:42

山东老农花生晾晒有讲究,三铺三翻手法,霉变率几乎为零

在广袤的鲁西南地区,花生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之一,每年的收获季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而在这丰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农事技艺,其中山东老农晾晒花生的“三铺三翻”手法,堪称一绝,它能让花生的霉变率几乎为零,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晾晒方法传承至今,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丰收的坚守。

山东的土地肥沃而松软,为花生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秋日的微风拂过,沉甸甸的花生荚在田间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到了收获的时候,老农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熟练地将花生从地里拔出,抖落上面的泥土,一串串带着泥土芬芳的花生就这样呈现在眼前。

然而,收获后的花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晾晒这道工序至关重要。据统计,如果晾晒不当,花生的霉变率可能会高达30% - 50%,这不仅会导致花生的品质下降,还会造成大量减产。如何降低霉变率,成为了老农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而“三铺三翻”的手法,便是应对这一难题的有效解决之道。

所谓“三铺”,便是将收获后的花生分三次进行晾晒铺放。第一次铺晒是在收获当天,这个时候的花生含水量较高,一般在30% - 40%左右。老农们会选择在地势较高、通风良好且阳光充足的地方铺上竹篾席,将花生均匀地铺在上面,厚度大约在5 - 8厘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花生开始进行初步的水分蒸发,同时,竹篾席的透气性好,能让空气在花生层中自由流通,带走多余的水分。

当太阳渐渐西斜,气温降低的时候,便到了第一次翻身。此时翻动花生,能够让花生各个部位均匀散热,防止局部水分积聚。老农们会手持工具,轻轻地将花生翻动,让底部的花生翻转上来,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 - 20分钟。第一次翻身过后,花生在夜晚可以自然散发一部分热量和水分,降低霉变的风险。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间,便是第二次铺晒的开始。经过一夜的自然晾晒,花生的含水量会下降到20% - 30%左右。这个时候,老农们会将花生再次均匀地铺在竹篾席上,但这次铺晒的厚度会比第一次稍薄,大约4 - 6厘米。铺晒后,阳光再次照耀,花生的水分进一步蒸发。

到了午后太阳高悬的时候,第二次翻身开始。此时的花生在阳光的作用下,温度会有所升高,如果不及时翻面,可能会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影响花生的品质。老农们会仔细地将花生翻面,确保每个花生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的洗礼,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 - 30分钟。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第三次铺晒和翻身拉开帷幕。经过前两次的晾晒和翻身,花生的含水量已经下降到15% - 20%左右。第三次铺晒时,花生铺的厚度在3 - 5厘米左右。在阳光的持续散发下,花生的水分继续蒸发。当傍晚来临,第三次翻身完成后,花生的含水量就会降低到10% - 15%左右,此时,花生的霉变率已经大大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其他晾晒方法相比,“三铺三翻”有着明显的优势。有些地区采用简单的一次性大面积晾晒,由于晾晒不均匀,部分花生含水量过高,容易发生霉变。而通过“三铺三翻”,每次都能让花生的含水量逐步降低,且晾晒均匀,有效避免了霉变的产生。据一些农业科研机构的数据显示,采用“三铺三翻”手法晾晒的花生,霉变率可以控制在1%以内,而其他常见晾晒方法的霉变率往往在5% - 10%左右。

山东老农的“三铺三翻”晾晒手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农业操作,更是一种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这种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蕴含着农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当我们在享受各种美味花生制品的同时,也应该感谢这些老农们的辛勤付出和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