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慰安夫:一天接待十几次,看到美国女兵腿发抖

智辰说国际 2023-06-11 03:33:01

你听说过日本“慰安夫”吗?

当日本鬼子在我华夏大地实行“三光政策”时,数以万计中国女人未能逃过魔爪。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沦为战败国,为了讨好美国大兵,小日子在国内征召了大量“慰安妇”。而为了满足美国女兵,小日子还破天荒征召“男性慰安夫”。

只是让队长不解的是,在慰安夫出现初期,日本男人竟然“争相报名”。今天就让队长来聊一聊日本慰安夫的那些事!

为何出现慰安夫?

小日子慰安夫的出现,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究其根本得益于美国人提出的“男女平等”。

从1848年美国第一次妇女大会召开之后,美国女性开始逐步加入生产,特别是二战美国被迫参战后,是美国女性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甚至还有不少女兵步入战场。

纵观整个二战时期,美国女性付出良多,一定程度上并不弱于男兵,也就是此时“男女平等”的观念在美国得到认可。

当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麦克阿瑟率领美国大兵驻扎日本,其中就有不少女兵。

最初这些美国大兵并不想待在日本,一是多年战争思家心切,二是日本的食物真的吃不惯。

为了留住美国大兵,日本人绞尽脑汁,遂而决定重启“慰安妇制度”,通过在民间大量招收慰安妇,以此来抓住美国男人的心。

凡是美国大兵出现的地方,必定会带动当地的风月产业发展,特别是日本政府给到了绝对优待,美国大兵出入任何风月场所“完全免费”,一时间美国男兵陷入了花天酒地。

看到男兵生活如此惬意,美国女兵不乐意了,起初她们只是抱着尝试心态向上级建议,没曾想日本立马开始在民间征召“慰安妇”。

而当日本男人得知要为美国女兵服务时,非但内心没有一丝不安,反倒是掀起了一股踊跃报名之风。

日本男人:渴望成为慰安夫

一夜接待十几次,看到美国女兵腿发软,日本男人为何还要争相成为慰安夫?

说起日本男人为何愿意成为慰安夫?还要从苏联对待战俘的态度说起。

二战后沦为战败国的日本,因为拿不出大量的赔款,故而将60万关东军战俘送给了苏联,希望通过劳动来抵债。

站在苏联的角度,既然拿不到钱,也只能勉强收下60万“免费劳动力”。

之所以说是免费,是因为苏联从始至终从未想过“优待战俘”,这些日本战俘基本都被送到了西伯利亚地区,在冰天雪地下穿着单薄的衣服开荒、采煤,食物也只有嚼不动的黑面包。

如果战俘中有人生病,苏联方面根本不会救治,生死全看天意。

苏联的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迫于压力之下释放了部分战俘,这些战俘回到日本后,开始哭诉在苏联的悲惨遭遇。

也就是在此时,日本政府发布了征召“慰安夫”公告,并承诺美军基地有吃不完的食物。为了不去苏联吃苦,故而日本男人迫切想成为慰安夫。

可慰安夫也不是想做就能做,首先相貌得过关,至于那些“矮冬瓜”,连第一关审核都通不过。

其次还要进行身体检查,有疾病的、体重不合格的也一一被淘汰,日本人自己筛选之后,美国军方还要再进行一次体检,就这样首批日本慰安夫被送到了美军大营。

就当这些日本慰安夫以为自己将过上美好的“美式生活”时,美国人回应他们的却是一顿毒打。

日本慰安夫有多惨?

日本慰安夫为何称呼美国女兵为“大水牛”?当日本男人通过重重考验,终于成为梦寐以求的慰安夫时,殊不知这正是“噩梦”的开始。

当日本慰安夫来到美军大营后,每个人都分到了独立的房间,就连食物也成为了牛肉、牛奶,回想起在苏联的战俘生活,他们庆幸自己作对了决定。

然而还未来的及高兴,美国人就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这些慰安夫不能随意走动,只要美国女兵需要必须随叫随到。

这些日本慰安夫也曾试过反抗,可美国人根本不屑解释,但凡有刺头出现就是一顿毒打,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些慰安夫终于肯好好工作了。

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美国女兵根本就是“无敌洞”,由于白人女性身材高大精力旺盛,一名慰安夫一天可能要工作十几次,时间久了日本慰安夫逐渐力不从心,甚至有人看到美国女兵就两腿发软。

再加上某些美国男兵有着特殊癖好,不仅给慰安夫带来了心里创伤,还导致美国军营出现了大规模的性病,不得已之下麦克阿瑟只得下令取消了慰安制度。

当慰安夫生涯结束之后,这些人带着积蓄回到了家乡,有些人盖了新房子,也有人拿这笔钱做起了生意,只是其中很多人无法再像正常男人一样生活。

其中有个叫鸠田成一的慰安夫,曾得到一位美国女兵的独宠,在为其服务半年之后,就已虚弱到皮包骨头之态。后来因为身材矮小,还被要求去服务男兵,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里创伤。

故而当鸠田成一回家之后,虽然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但他却永久丧失了生育能力。只要每次看到河边的大水牛,就会想起那个折磨他半年的美国女兵。

看到日本慰安夫惨状,不免让人内心触动,可每当想起小日子侵华时的恶行,也只能说是“恶人自有恶人磨”。

而日本政府对于这断屈辱历史,一直在极力否认,就像不愿承认侵华罪行一样。

0 阅读:0

智辰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