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条紧急军情震惊了大唐帝国:吐蕃攻陷瓜州,刺史田元献被俘。屋漏偏逢连夜雨,河西节度使王君㚟(chuò)又被回纥人杀害了。
大唐与吐蕃之间打打停停,一百年来还没有出现过这么高级别将领牺牲的状况。瓜州又是扼守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这座城池的被毁意味着河陇地区门洞打开。
河陇地区一旦丢失,关中就成了吐蕃人的“旅游胜地”,到时候皇帝连睡安稳觉都不可能了。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十多年后,由于“安史之乱”导致河陇丢失,吐蕃人从这里长驱直入,轻松攻克了长安,唐代宗被迫逃亡陕州,成了“失国皇帝”。如果不是郭子仪挺身而出,大唐就提前画上句号了。
开元盛世,大唐的国力正处于鼎盛期,唐玄宗开疆拓土,风头无两,怎么会发生河陇危机呢?
问题就出在唐玄宗身上。
吐蕃人一直有个梦想:占领河西,打通西域,如此一来他们的疆域将贯通南北,东达陇山,北至大漠,彻底扭转对大唐的战略被动。
河西像一把锋利的刀,刺进青藏高原与西域之间的缝隙,斩断了吐蕃人的梦想。
限于自身实力,吐蕃的基本策略就是以骚扰不断试探,一旦大唐帝国打盹就下手,如果吃亏就赶紧求和。
自武则天当政以来,唐军由攻转守,在河西走廊遍修长城堡垒。这种看似保守的策略避免了孤军深入,又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反而保持了对吐蕃人的绝对胜率。
可是自从王君㚟担任河西节度使之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
王君㚟在史书中没有传记,生平不详,从零星的史料中大致可以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好战贪功,擅自改变了防守策略,总是寻找机会袭击吐蕃人的营地,甚至杀良冒功。
王君㚟的挑衅激怒了吐蕃人,于是他们说话也变得不再客气,在国书中言辞傲慢无礼,忘记了自己是“大唐外甥”的身份。
唐玄宗被激怒了,发誓要讨伐吐蕃。
宰相张说赶紧劝阻:“吐蕃傲慢无礼确实该罚,但这十几年一直战事不断,河陇地区再也承受不起战争的祸害了,即便打赢了也得不偿失。我听说吐蕃其实一直想求和,莫不如满足他们的请求,以解边民之苦。”
唐玄宗显然不满意张说的建议,也不好一口回绝,于是说了一句囫囵话:“我跟王君㚟商量一下再说吧。”
张说暗自长叹一声,退朝后对另一位宰相源乾曜说:“王君㚟就是眼下唐蕃矛盾的祸首,此人有勇无谋,总是想着靠侥幸捞取战功。一旦签订和平协议,他靠什么晋升呢?我的话一定不会被皇帝接受了。”
张说言中了,唐玄宗之所以任用王君㚟,从根子上讲,他就是希望王君㚟主动攻出去。
不难看出,唐玄宗至少犯了两个错:
其一,好大喜功,不顾现实条件试图彻底征服吐蕃。
唐蕃之战为何打了一百多年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原因就两个,吐蕃实力不够,很难突破唐军的防线。而地理条件又制约了唐军的远征,没办法彻底征服吐蕃。
因此,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守住河西地区,掐住吐蕃人的咽喉,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政治上挑动吐蕃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大唐。
大唐最不缺的就是纵横捭阖的辩士,也有百年来积累的“天可汗”资本,唐玄宗却放弃了自己的长处,妄图用军事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内心膨胀的表现。一怒而兴师,也犯了兵家大忌。
其二,用人不慎,王君㚟根本不配承担唐玄宗的战略重任。
作为节度使,既是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最高行政长官,应该着眼于地方安宁这个大局。边境的节度使,更要着眼于大唐帝国的政治需求。
王君㚟的素质充其量就是一名武将,不具备任何政治素养。这种人想的就是谋求战功,唐玄宗的态度,事实上给他四处挑衅创造了条件。
于是,唐蕃之战的战火越烧越旺。
开元十四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展开了一次军事报复,他们攻入甘州(今张掖)一顿烧杀劫掠后满载而归。
王君㚟得知消息后,派人在吐蕃人归途必经的积石军纵火,将野草大面积烧毁。
吐蕃人长途奔袭,野草就是战马的饲料,结果被王君㚟一把火烧得断了马料,导致战马死了一半。
赶上老天也站在了唐军这一边,当时天降大雪,吐蕃人连冻带饿,死伤惨重。
就在此时,王君㚟从背后发动了袭击。吐蕃先头部队虽然从青海湖跑了,但后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斗让唐玄宗大喜,立刻擢升王君㚟为左羽林大将军,额外赏赐王君㚟的父亲王寿为少府监。
王君㚟升官发财了,悉诺逻则丢大发了。
吐蕃跟大唐一样,也是派系林立,各大贵族争权夺利。悉诺逻出身韦氏家族,藏语名韦·达扎恭略,是自“赤都松赞”以来的九政务大臣之一、大贡论(宰相)。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悉诺逻面临着其他家族的严峻挑战。
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他决定再度入侵河西,这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吐蕃攻破瓜州,并将城池彻底焚毁。
与田元献一同被俘的还有王君㚟的父亲王寿,悉诺逻押着王寿抵达王君㚟所在的凉州。隔着城墙,悉诺逻对王君㚟高喊:“你不是号称忠勇报国吗,怎么不下来一战?”
王君㚟此刻怂了,他根本不敢出城,而是呆立墙头,看着父亲的背影掩面而泣。
悉诺逻见凉州一时无法攻克,转而进攻附近的常乐等地,同时向突厥诸部派出使者,试图策反突厥人一起反唐。
突厥九姓部落林立,从来就不是一条心,如果他们得知瓜州被攻陷,肯定会有个别部落反水。
巧得很,就在悉诺逻的使者经过肃州时,正好遇上王君㚟,成了俘虏。
不幸得很,就在王君㚟押着俘虏往回走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伙回纥人,领头的正是他的仇人“承宗”的侄子“护输”。
承宗是回纥部落酋长,当初他与契、思结、浑四个部落与突厥为敌,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打不过人家,只好投靠大唐。后来他们被安置在肃州生活,承宗被授予瀚海大都督。
王君㚟早年就在肃州一带混日子,承宗非常看不起他。谁知道这个看起来很不成器的小混混居然升了,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
王君㚟也是小人得志,自从当了河西节度使后总是变着法子给承宗等人小鞋穿。
承宗四人一商量,决定给唐玄宗写信告状。却不料,他们的信件半路上就被王君㚟拦截了,而唐玄宗收到的则是王君㚟状告承宗四部落企图谋反的举报信。
于是承宗等四部落酋长全都被唐玄宗流放于岭南,承宗还死在了广西瀼州。
夜路走多难免遇上鬼,王君㚟因此被四部落盯上了。
当护输领着伏兵出现的时候,王君㚟毫无防备,他随身只带了几十人。双方鏖战了几个时辰,等凉州的增援赶到时,王君㚟已经遇害了。
一个唐唐的节度使大人,居然死于一场私仇,实在让人无语。
瓜州毁了,如今河西军政一把手王君㚟也死了,吐蕃人正在四处攻略,突厥人也暗流涌动,大唐帝国的西大门岌岌可危。
这段历史不算出名,原因就是新任的河西节度使力挽狂澜,否则的话,这将是大唐帝国的一次巨大灾难。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改变了历史的呢?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