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4年,23岁的崇祯皇帝正夜以继日地处理着各种紧迫的政事。
他不停地更换着大臣和宦官,杀着他认为该杀的人。
朝廷户部早已破产,崇祯甚至一个月才换一次袜子。
而绝大多数的明朝官员,都在想着如何敛财和保命。
离明朝灭亡,只有最后的十年了。
这一年,却有一个60岁的老头,正风尘仆仆、跋山涉水,一直走了半年,才来到了福建的一个小城寿宁。
这个老头名叫冯梦龙,就是那位写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的著名文学家。

一、那一年的他们
1634年,后金的皇太极在去年收获了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后,还意外学到了明军的红夷大炮的技术,非常兴奋。
于是皇太极在沈阳城搞了个大阅兵,然后第二次派兵入塞,深入山西,大肆抢掠后满载而归。
这一年,吴三桂26岁,仍然在忠心耿耿地为明朝效力,奋勇抵抗着后金。
李自成在陕西车箱峡被明军团团包围,被迫投降。
成功贿赂明军将领后,李自成刚走出栈道,就重新杀官造反。
在东南的海面上,最大的海盗头子郑芝龙刚刚痛扁了荷兰人,并和他们达成贸易合作,春风得意之极。此时的小郑成功才10岁。
旅行家徐霞客正在江南游历大好河山,认认真真地写着旅游攻略。
科学家宋应星在家中一面服侍母亲,一面搜集着各种宝贵的技术资料,写着他的那部科学巨著《天工开物》。
而文学家冯梦龙,则在去福建寿宁赴任的路上。
这一年,他已经60岁了,却是人生第一次真正做官,虽然只是一个七品的县令。
一生科举都不顺利的他,在56岁时才以乡试副榜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担任了一个虚职。

二、为民除患
冯梦龙刚到寿宁就傻眼了:这个城连城墙都没有!
一问当地老人才知道,打从1562年倭寇骚扰后,历任官员就没翻修过城墙。
当时,仍时不时有零星海盗和倭寇出没,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你让寿宁如何发展?
冯梦龙立刻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发动群众,修建好了城墙,并建四角门楼,各设示警大鼓一枚。
同时,他还积极储备军用物资,说要多准备火铳和硝磺:
“守隘之具,铳第一,弩次之,虽弓矢亦不逮矣。多蓄硝磺,此最紧着。”
冯梦龙在任期间,小城再无盗匪侵扰,连监狱都经常空着,没囚犯关。
县志记载,冯梦龙还曾经和当地百姓一起,设置陷阱,成功捕获了危害一方的老虎。

三、体恤民情
做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冯梦龙无力改变大局,只能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尽量爱护着他辖下的百姓。
1、明码标价
明朝后期,地方官员巧立名目,盘剥百姓,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就是借着查户口登记造册和官员迎送仪式时,而向百姓摊派的各种费用。
于是,冯梦龙把造黄册(即户口簿)和官员迎送费用公之于众,明码标价,断绝了当地官员借此敛财之道。
2、禁止溺女婴
寿宁当地素有溺死女婴的陋习。
冯梦龙一方面下令严禁此事,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文化工作。
他把上任时朝廷下拨的那点可怜的财政补助(县志记载为28金),绝大部分都用于修建学堂,讲习教化,慢慢地让寿宁也开始有了“士人之风”。

四、历史上第一个质疑“多子多福”的人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耕为主,都希望男劳力越多越好,所以自古就有多子多福之说。
为了多生儿子,男人往往要多娶几个老婆,一块可劲儿的生。
冯梦龙却说,生娃的话,一男一女最好喽:
“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不过,冯梦龙对于各种旧俗的改造虽然孜孜不倦,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他自己就说:
“自余示禁且捐俸施药,人稍知就医,然乡村此风不能尽革也。”
意思是,老百姓也就刚刚知道有病要去看医生,至于其他方面的习惯,一时也难尽除。

冯梦龙一生,只在福建寿宁做了四年县令,其他时间就是教书、写书。
所以正史中,并没有给显得有些清汤寡水的他立传。
还好,冯梦龙一生颇丰的著述和地方县志等,大致还原了这个明朝末年小小县令的些许作为。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冯梦龙的小说,其实就是把街头的说书给文学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