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得起的帝王宋太祖因为赵匡胤有着大多数开国之君“比不了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2024-12-27 08:50:51
毛主席看得起的帝王宋太祖 因为赵匡胤有着大多数开国之君“比不了之处” 那就是“仁慈不滥杀 改革治国制度以文治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全国人民推翻腐败的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令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的毛泽东“著名诗词代表作”,数中华历史长河中优秀帝王非常之多,唯独毛主席只在代表作中选出了“这五位,其中一个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毛主席认为只有这五位君王有资格,被他老人家看得起进入他眼中“在诗中特别点评”,证明他们都有个人非凡的魅力之处,同时也考虑到通顺押韵!“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赵匡胤何以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赵匡胤担得起“雄才大略”四字因此可与秦皇汉武唐宗相媲美。

这五位君王对中华的贡献很大,都堪称“一代伟人”!

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1936年2月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招手,全中国人就会欢呼,好难再有人有这样的影响力。他让地球上最强大的美国,主动找上门来示好。他在很牛气的斯大林面前大声说不。他的书法,唯我独尊,气势如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诗作,王者之作,气势无比,掷地有声,大长中国人志气。今天是伟大的新中国缔造者、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

中华一代名君,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AI还原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河北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别名,香孩儿、赵玄郎、艺祖、宋太祖(或称“宋祖”)、赵太祖。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尊号,应天广运立极居尊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主要成就,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基本完成统一调整文武关系,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年轻时曾经在少林寺学习武术,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河南郑州巩义宋陵之永昌陵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帝位,这次兵变发生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赵匡胤在兵变中“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随后返回开封,废黜了后周幼主恭帝,建立了北宋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31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相对开明。有学者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讲的是李世民、赵匡胤,意思是“稍微欠缺那么一丝文人墨客的风雅”。宋太祖赵匡胤,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中原大地,开创了宋朝数百年的盛世。但讲到底他是个军人,却“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还创造了一套拳法叫“太祖长拳”。 讲好听点,赵匡胤是个威风八面的猛将,是个武林高手,讲难听点,就是一介武夫,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武夫建立的宋朝,却造就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事业的巅峰。后世有学者这么评价:“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科技领域,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航海技术都是在宋代发扬光大的;唐宋八大散文家宋代包揽了六个;至于其他的什么理学、史学、艺术、字画、瓷器、教育,那更是全面开花。

文人如果要穿越投胎,哪都别去,就去宋朝。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盛,最重要的是,宋代是言论控制最不严格的王朝,真真是“满朝皆紫贵,尽是读书人”。宋朝成立后,面对如何选官的问题,宋太祖睿智地选择了科举制度,将其作为宋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机制。为什么说宋太祖睿智,因为只有科举制度,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只能在考卷上下功夫,展其他的家世、门第、财富都没有用。

中华史上“最仁慈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不滥杀功臣,这是其他开国之君比不了之处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通常各有各的特点,或英勇善战,或智谋过人,但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嗜杀。毕竟,在那个群雄逐鹿、刀光剑影的年代,杀伐果断似乎成了成就霸业的必备素质。

然而,在这群铁血帝王中,却有一位显得格外不同,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有一个大多数开国之君都不具备的特点,这让他在众多开国皇帝中独树一帜。秦始皇嬴政,十三岁继承王位,二十五岁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在他的统治下,秦国逐步吞并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大一统。

秦始皇在对待功臣方面,却显得有些薄情。统一六国后,他忙着建长城、修陵墓、巡游四方,至于那些功臣们,自然也就被他晾在了一边。不过,相比后来的某些皇帝,秦始皇还算有良心,并没有对功臣们大开杀戒。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从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刘邦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手底下那些功臣。刘邦对待功臣的手段是够功利,西汉初,为了稳定局势,他先后分封异姓功臣为王,毕竟这些异姓王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刘邦的天下稳定以后,这些异姓王就成了他眼中的钉子,刘邦认为他们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比如韩信,因此刘邦开始以各种借口诛杀他们,即便是萧何这样的重臣,下场也颇为惨淡。

朱元璋,同样是逆袭的代表,从一个放牛娃到九五之尊,朱元璋作为一个泥腿子能够建立明朝,那可离不开手下这帮子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这些人都为朱元璋的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同样的,当明朝稳定之后,这些功臣们就成了朱元璋眼中的威胁,最终,光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清理掉了数万人,不可谓不狠。

在这些开国皇帝中,赵匡胤似乎显得有些“另类”,他并没有像其他开国皇帝那样,将杀伐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相反,他倾向于用更加仁慈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赵匡胤这一点,在“杯酒释兵权”这一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赵匡胤通过一场酒宴,就成功地说服了手下的几位军头放弃了兵权,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威胁,避免了暴力手段带来的不确定和流血冲突。

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立国后最棘手的军权收缴问题,赵匡胤也是在非常随意的场合、用非同一般的方式实现的,一杯酒、一句话、一个担忧、就出其不意地化解了。“杯酒释兵权”避免了多少斗争、多少角逐,避免了更大的战事和血腥屠杀。赵匡胤时代是一个可以人尽其才的时代,所有文臣武将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在封建专制时代实属不易

这样的手段,可以讲完全体现了赵匡胤高超的政治手腕,更展现了他那颗难得的仁心。赵匡胤的仁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他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小接受的教育就和朱元璋刘邦他们不一样,在他看来,杀伐虽然能够暂时解决问题,但长远来看,却会留下不小的隐患。

但是赵匡胤仁慈并不代表他很弱,相反,他并不弱。他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着不差的能力,即使和秦皇汉武比也不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胜一筹,不然怎么能结束五代十国这混乱的局面?所以讲,赵匡胤的仁慈是他最大的优势,而且是该仁慈的时候就仁慈,这是他区别于众多开国之君很重要的一点。

宋朝所谓的商业繁荣文化风流,都是士大夫的繁荣和风流,跟老百姓没多大关系。但是宋太祖配得上,仅仅是革五代之残暴对百姓来说就善莫大焉!还创宋朝之仁德,有宋一代废除的五代的残苛暴政数不胜数!

赵匡胤最大的功绩是“改革”而不是“收复了多少领土”

赵匡胤为杜绝“武将簒位、藩镇割据”乱国

赵匡胤进行改革,文以治国,武以安邦,首创文治政策

“以文治国”时代从此开始,并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是文人治国与“文治盛世”的奠基者

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

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成为学习榜样

再没有出现“武将篡夺皇位”现象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河南开封府,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崇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好多人觉得宋太祖不及其他大一统皇朝开国君主,无非是认为版图小、未统一、未恢复汉唐版图,要知道五代十国和楚汉隋末那些起义军是不同的,那都是自唐末开始稳定了的政权,所以赵匡胤从上位开始就是改革,而不是统一、收复了多少失地。

赵匡胤的功绩实际上是很大的,只讲结果就是藩镇割据被从制度上根除,同时改变了帝制以来的尚武风气,从此历史进入另一个转折点,文化科技人权民生思想经济在宋开始极大程度的解放并发展,只是被异族所灭外加朱明大搞户籍锦衣卫文字狱使宋的根没结出果而已!

“唐宋变革论”宋是我国文明转变的一个朝代,宋太祖自身的遗风以及制度改革则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最大的推动者。

从国家治理到社会风气,宋代对中国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赵匡胤一生革五代之残暴,不仅军改压制了五代出来的骄兵悍将,还废除了五代很多的残苛暴政,为宋代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好了铺垫,先扫净了屋子。这个过程有多艰难,赵匡胤有多么的谨小慎微,参考李处耘平荆南、王全宾平四川为典型案例。五代的骄兵悍将征服一个地区的原则就是三光,涸泽而渔,压根没有长远发展的打算,这些兵将和辽金元的军队没啥区别。不仅严重破坏国力,也变相的让统治成本几何倍的上涨,赵匡胤改掉这些恶习花了很多年下了很大的功夫。

宋太祖赵匡胤

金句频出的皇帝,中华古代文明的颠峰,伟大的宋朝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名句录:

中国之势,利在家拂,不利远攻。《宋史·太祖本纪》

北方马强,我方步坚,一时得之,终非长计。《赵匡胤密函》

没有先例,朕便来做这个第一人。

与其耗费千金养马,不如用百金养士。《续资治通鉴长编》

与其千里争地,不如一里固本。长治久安,在民不在土。

光是这一条,就活生民无数,南方地区在宋代的繁荣为什么以江南为最,就是因为江南躲过了这一波人祸的吐沙和破坏。赵匡胤废除的残苛暴政,对于宋代北方地区的人民,也大大的减少了生活负担。没有赵匡胤,华夏地区一定会被五代的这群蝗虫霍霍的跟元军南下一样惨,为了压制这股残暴的力量,对基本从来不滥用权力,创下了“宋朝之仁德”。开国还能长期坐稳江山的皇帝里,赵匡胤算得上独一份的不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也不滥用权力,尽量不压榨民众。这一点上除了唐太宗汉文帝你还真找不到几个皇帝能跟赵匡胤比!

对内治理隋文帝杨坚和朱元璋也不及赵匡胤,赵匡胤解决了武夫悍将的历史难题,杨坚却连他自己的关陇集团都解决不了,赵匡胤早就解决了宗室问题,朱元璋开历史倒车让宗室领兵,造成靖难之役;杨坚吝啬,守财奴,仓库中粮食堆积如山也不舍得拿出来救灾,隋朝内乱是必然的!赵匡胤让五代十国的四分五裂重新归于稳定。朱元璋禁海、八股文、滥杀无辜、养宗室掏空国库、都是历史上极为恶劣的影响。

古代人的眼里,宋太祖可不是现代人讲的什么没有统一乱七八糟的,也只有现世人才会把以前的东西当做版图,以前没有版图概念,只有势力范围。朱元璋作为明朝创建者是个非常伟大的皇帝“不轻易夸奖人”,然而对赵匡胤的评价却着实不凡,朱元璋公开称赞了赵匡胤“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乾隆皇讲宋太祖和唐太宗并列,至于前两个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讲这俩是一个暴虐至子而亡,一个是骄奢国怍几绝,朱元璋更是把秦始皇踢出帝王庙。

中晚唐五代是中国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武人飞扬跋扈、屡屡进行下克上之举、武人们联合起来反制上级、反抗中央、面对这个局面,中唐到晚唐的数位皇帝都解决不了!五代十国,十国中的那些开国国君都解决不了,五代里的梁太祖朱温解决不了,后唐开国君主李存勖解决不了,后晋石敬瑭解决不了,后汉刘知远依然解决不了,柴荣亦是解决不了,这么多的开国君主都解决不了的武人难题,赵匡胤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赵匡胤可以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很多人看历史都喜欢看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多少领土,平定了多少蛮夷,喜欢看什么什么治世,但事实上,我们讨论历史更多的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去看,这有这样,才能更公正的评价一个皇帝!

赵匡胤的功劳正是如此,他的功不在于他再次统一,他真正的功在于他扭转了从中唐以来武人政治的畸形社会,“以文治国”从此开始,而且做到了统治者的诚信。

从乱世崛起的宋朝“开创文治盛世”,“重文抑武,强干弱枝” 是稳了皇权,可边境打仗,兵将不熟,战斗力打折,面对外敌辽国、西夏、金国宋朝常吃败仗,这军事制度利弊太明显了。不过反过来讲,要是没赵匡胤这开头,宋朝没准早像五代一样夭折,哪能有后边几百年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哪怕军事弱点,也撑着华夏文明往前走。

宋太祖赵匡胤军装像,中华一代名君

咏初日

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一生憾事:

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北伐未竟、未瓦解弟赵光义的势力

愧对柴荣、未能迁都洛阳

赵匡胤对宰相赵普讲: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北宋的岁币纳贡“花钱买和平”看似软弱,但实际上却也是通过强大的实力换来的,大宋纯纯被唐末藩镇和五代吓破胆了,宁可让忠顺的文人们来压制,来谈论军事和外交,也不愿意让武人和丘八们来掌握力量,害怕兵变和篡权。宋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内部叛乱灭亡的朝代,可见宋朝的维稳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而这恰恰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点。然而任何王朝都是统治阶级说了算,封建王朝永远把对内维稳放在第一位,其他朝代不是不想维稳,是没那个能力。至于其他朝代对外战绩高,那只是因为外敌不够强而已。宋朝和其他朝代不同的一点,宋朝是在辽朝之后建立的,是前朝自己没有解决好外敌问题,把外敌给养大了,没能力收复也没办法,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宋朝已经收拾得够好了。就好比我们现在,外蒙不是也要不回来?前朝干的事也没办法!

赵匡胤虽系武人出身,但他自幼酷爱读书,对有才干的读书人尤为欣赏和钟爱。史籍记宋太祖: “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赵匡胤即位后,对近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除要求武将加强读书外,他还督促颇有智谋的宰相赵普也要抓紧读书学习,充实根底。在宋太祖的推动下,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读书的风气蔚然形成,为北宋文治的大政进一步夯实了根基。

赵匡胤在位期间,更多的是有赵普的辅导,俩人一起在各方面相互商量,赵匡胤也能听他的劝诫。

赵匡胤在古代评价非常高,“唐宗宋祖”朱元璋、乾隆早就把他俩吹捧,而且历代帝王庙里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这四人地位非常稳固,其他人进进出出的,就他们四个没动过。看下五代史,你会发现宋祖的能力被严重低估,在一个“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动不动就有人实践且成功概率很高的年代,他算是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了。

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难度要大于朱元璋推翻腐朽的元朝难度,这不仅仅是像秦始皇灭六国那样,把一个个国家消灭战占领就完了,真正的难度是,在那个弑君篡位如过家家,换皇帝跟换衣服一样的时代,把皇位一直坐下去要比统一中原更加困难,至于隋文帝杨坚,就是篡了自己外孙的位,登基后灭了一个小国而已!

宋太祖的历史贡献大,朝代可以灭亡,但是制度保存了下来,再造华夏正统,解决藩镇威胁,这种历史功绩非常突出。

宋太祖赵匡胤

“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是《水浒传》开篇赞扬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打鱼一生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是第十九回阮小五出场时唱的渔歌。

他高傲,但是宅心仁厚,他低调,但是受万人景仰。他一根棒子打遍天下无敌手,灭黑帮斩妖魔行侠仗义,他千里走单骑送美女回家,只负责英雄救美不接受以身相许…史书上给他的称号——赵太祖!发迹史《赵太祖飞龙记》系列,其中影响力最广的是《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宋太祖功绩很高的,宋太祖结束了唐末乱世的格局,建立起新的秩序,也就是文官治国,后续直至明清朝一直沿袭,再没出现“武将簒夺皇位”现象,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大。朱元璋做的事同时代有一堆人能做,但宋太祖做的事同时代有人能做到吗?没有!伟大之处在于赵匡胤在制度上是有开创性的,这就是“开创文治、实行文人治国”,后世再也没有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这种治国制度“受到推崇”并延续至今,对中华的影响非常大!

“时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续资治通鉴长编》此乃民意。“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宋史太祖本纪》此乃军心。 据上述记载得知,宋太祖顺应民意军心,以文明的方式完成朝代更替,得位最正。

赵匡胤的功绩只比诗中四位大不比他们小,结束五代乱世、各种政策让中华重归稳定、读读五代历史,才知道赵匡胤多优秀!

作诗,韵律是最重要的因素,宋朝延续300多年,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毛主席选他也讲得过去,因此宋太祖赵匡胤值得推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