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父亲死因成谜,或与日本人有关,胡适一生拒绝移居日本
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人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胡适。但若是说起胡适的家世其实很多人就只知道家道中落,但胡适的祖上是做什么的,有为什么会落魄了,都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胡适的祖上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茶商,称不上是大富大贵。真正发家还要说胡适的父亲,因为正是在这一代,胡家从一个有财无权的家族变成了大富大贵之家。
但也正是因为胡适的父亲胡传的原因,胡家至此中落。后来胡适在出国留学之前其实偌大的胡家,都是靠着胡适哥哥经商补贴的。
一、文治武功,君子六艺
如今我们想起古代的书生大多是柔弱的形象,甚至当时的书生皆以弱不禁风为豪。这其实和孔子的初衷时背道而驰的,孔子心中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文武双全,但我国古代的书生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说满清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情的话,那就是这是一个尚武的朝代,虽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满清变得羸弱不堪,但在立朝之初满清还是尚武的。
而且在此之后,书生也不以强壮为耻。这可以说是满清最值得称赞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满清的后期才会出现类似于左宗棠这类文武双全的人。
而胡适的父亲胡传也能算是文武双全,当然这是以现在看来。若是在那个仅仅只是看四书五经的年代,胡传的学识只能算是一般,毕竟他科举五次都没有上榜。
不过胡传的拳脚功夫却是不错,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他屡次落榜的时候,有族亲将他举荐给了吴大瀓,就这样胡传千里迢迢赶往宁古塔。
胡传是安徽人,而且家中离金陵也就是如今的南京不远。要知道虽说明朝和清朝的首都都是北京,但要说富庶、繁华或者直白一点说享受的话,还是金陵更加的出色。
所以胡传去宁古塔任职,几乎相当于是流放。但胡传却不想一生庸碌,所以只能踏上远行的道路。
二、东北归来,再去台东
胡传在宁古塔绝对不是尸位素餐,而是真正的做出了一番功绩的。最初胡传到达宁古塔的时候,无论是吴大瀓还是当时的守将荣山皆对胡传赞赏有加。
所以胡传便直接从最初预定好的师爷,变成了候补知县。虽说这是一个闲职,但是他能做的事情却是不少。
所以胡传在就职后便开始测量土地、勘探地质、绘制地图。要知道这件事在任何时期都是非常重要,但却极易被忽略的一件事。
在做这些的时候,胡传几次死里逃生。有一次是被黑熊袭击,落得重伤,索性捡回了一条命。还有一次是掉落进了雪地沼泽,更是险象环生。
当时吴大瀓都已经做好了给胡传转正的准备,但是却没想到胡传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了。
之后吴大瀓调任广东巡抚,胡传此时也过了守孝期,于是便再次去投奔吴大瀓。因为吴大瀓对胡传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所以在胡传就任之后,吴大瀓便让他独自坐阵海南。
要知道在那样一个交通不便的时代,胡传在海南绝对是能够称得上是土皇帝的。可见吴大瀓对胡传的信任。
之后胡传又调到台东,之后胡传将妻儿也接到了这里。
三、无奈败亡,死因成谜
胡传调到台东在当时看来绝对是升官了,但若是如今看来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甲午战争要来了。
甲午战争后,台东被划分给日本。但是这件事几乎没有人会同意,台东的人民自然是自发的开始反抗。
当时胡传虽说接到了不许反抗的命令,但最初还是暗地里给刘永福的抗日义军给了很多帮助。后来清廷的掌控力越来越弱,胡传便带着自愿参加的军士加入了和日寇的战争。
这段时间日军共伤亡三万余人,占了侵略日军的半数以上。可以说若是清廷此时对台东加以援手的话,台东是不可能战败的。
后来因为没有支援,所以义军无论是粮草还是装备都不足了。刘永福便带着许多人民返回了老家,令人不解的是胡传这个时候却没有接到调令,这也是他死因成谜的一个原因。
此时胡传若是返回老家,那便是抗旨不遵。但若是不走的话,胡传便只能和日军继续战斗。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胡传没有走只是将妻儿送到了回程的船上,自己留在了台东。
之后胡传在一次战斗中战死,他的尸骸也是经过千难万险才运回了故里。那么为什么说胡传当时没有走呢?
这要从两点说明,在我国一段特殊的时期中,因为胡适的关系胡传的陵墓被打开了。墓中的尸骸是没有头颅的,这和胡传病死在厦门的传言不符。
而且胡适在自传中描述自己父亲的逝去,用的是“殉难”而非病逝。后来胡适去台东父亲当年战争的地方受到了夹道欢迎,而且发现当地有一条道路已经更名为铁花路,铁花正是胡传的字。
所以说日本人其实是胡适的杀夫仇人,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胡适对日本的印象一直非常的差。甚至当时留学的时候也没去过日本,而是直接前往美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