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有很多的经典言论,最经典的一段话实属三思:“当你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叫思危,躲到人家注意不到你的地方,这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叫思变。”三句话汇聚了人性的洞察,以及对规则的把握,让人联想起“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会民生现实。三思会让你顿悟,为了生存,不得不学智谋,通权变,一步步掌控全局,向强者蜕变。
古往今来,无论哪朝哪代,那些犹豫不决、心怀慈悲之士,终其一生,皆被历史的洪流无声地吞没,而那些在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大人物,无一不是心怀壮志,铁骨铮铮之士。这些铮铮之士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在重重阻碍中,一次次智斗权臣,化解国家危局。相信你在细细品味《大明王朝1566》之后,也能掰开了揉碎了内心的软弱与犹豫,成长为铁骨铮铮之人。
在他做官的数十年里,要面对东南倭寇侵袭的挑战,要与严嵩党羽的势力相斡旋,还要四处筹集军粮赈济沿海灾民。夹缝中的艰难生存,有人劝他明哲保身,远离是非;有人建议他妥协退让,以求自保。只有胡宗宪自己明白:"东南可以没有胡宗宪,不能没有抗倭的防线。"这种清醒的妥协,最终化作了军令状:“不灭倭寇,誓不还朝!”最终,打败了侵扰大明朝十几年的倭寇之患,此番作为,也让他在朝中威望大增,一时风头无两。
《资治通鉴》有云:“犹豫不决,一事无成。”许多人行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终将大好时光耗费在徘徊不定之中,最终只会一事无成,而真正的豪杰,往往行事果敢,他们永远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并甘愿为之赴汤蹈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扫平人生旅途中的一切荆棘,矢志不渝地迈向胜利的彼岸。
嘉靖年间,大明王朝腐败横行,民不聊生,朝纲不振已久。为了力挽狂澜,海瑞不顾个人安危,自备棺椁,决然地给朝廷上书《治安疏》,书中那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犹如一声惊雷炸响了整个朝堂,震撼了整个大明。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大臣纷纷指责海瑞,但海瑞毫不退缩,他以死相谏,誓要将大明从腐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海瑞被押入诏狱那日,六部官员竟无一人敢与之对视——他们畏惧的不是死囚,而是照妖镜里现形的自己。
尼采曾言:“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加强大。”人这一辈子,总要有点担当,无论世事如何沧桑,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始终是社会永恒的主题。谁坚守正义,谁就能赢得民心;谁敢于直面邪恶,谁就能成为时代的脊梁。而心怀畏惧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沉沦。
嘉靖末年,严嵩倒台,徐阶崛起,宫中的权力格局瞬息万变,面对这一切,吕芳精心布局,一边暗中扶持势力,将冯保派往裕王府当差,给陈洪留下"思危、思退、思变"的六字真言,一边巧妙应对各方势力的明枪暗箭,最终功成名遂地带着杨金水前往南京着嘉靖帝陵,安稳地度过余生。
古语云:“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起点的高低,也不在于身份的贵贱,而在于面对机遇与挑战时的态度与行动。命运所青睐的,永远是那些敢于冒险、勇于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