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宫面?当被誉为“中药材八大金刚”之一的蒲公英遇上藁城宫面,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天让我们走进位于石家庄藁城区的“藁贵宫面”生产车间,寻找答案。
“宫面原本就是一种挂面,只因工艺做到了极致‘面细能穿针,空心可引线,活面自发酵,仿佛会呼吸’而成为面中极品,被选进贡皇宫遂得名‘宫面’。”“藁贵宫面”品牌营销负责人介绍说。
“面细能穿针"已经很难得,但“空心可引线”这也太厉害了吧!不过,这才是宫面技艺中的"绝活儿”。俗话说"宫面好吃眼儿难钻",正是比喻宫面做出空心的难度之大。所以,面是否空心、空心率高低就成了鉴别宫面质量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藁贵宫面”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秉承“藁城宫面、贵在空心;高在技艺、贵在品质”的理念,在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十六道工序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进一步加强了餳面(俗称醒面)、揉条、搓条工艺,餳面发酵的时间更长,揉条、搓条的遍数更多,极大的提升了面的空心率和柔软而韧的口感,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宫面。藁贵宫面条细、心空、易熟耐糟、软而不烂、口感爽滑、养胃润胃。深受广大消费者特别是面食客的喜欢。
生活中都说手工宫面比机制面更好吃,那你知道怎么鉴别手工宫面和机制宫面吗?这里可大有学问了。
首先是和面上的不同,做宫面用水量大,做宫面和面时,面粉与水的用量近达1:1,即一斤面用一斤水,而机制面用水是面粉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次是工艺不同,机制面完全依靠机械压力上下碾轧挤压成面饼而后切成面条,因含水量有限、故其蛋白质不能充分吸水,淀粉也不能充分吸水,导致颗粒膨胀不足,因而煮面的时候容易吸水坨面。手工宫面则不同,面和水充分融合,反复揉搓自然发酵,蛋白质吸水生成面筋,淀粉吸水产生黏性,自然醒发手拉而成;然后是机理不同,机制面多是“死面”,手工宫面乃“活面”即发酵面,虽形为面条,但质同馒头,面身布满气孔,发酵产生的酶其更易消化吸收,养胃润胃效果更好。
以上这些都是“技术活儿”,消费者一般感受不到,那就说点咱们容易区分的。首先是“看”,外形规则、整齐划一,用老百姓的话说即“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用面在桌子上顿一顿,几乎没有面粉掉落,这大概率就是机制面了。手工宫面由于是自然拉制而成,外形不那么规则,且粗细有别,因自然阴干怕其黏沾,故外层一般会敷少许面粉,以防晾晒时“连体”,所以用手宫面在桌上顿一顿,一定会有些许面粉的出现。其次就是“吃”,手工宫面和机制宫面的煮面和口感也不一样,手工宫面熟得快,煮一分钟左右即可,手工宫面本身布满“蜂窝”,一下锅即像海绵吸水那样,与水充分交融,水温传递快、里外同时熟,口感柔软而韧爽滑细腻。机制宫面下锅后水分水温由外向内逐渐浸湿、受热慢慢煮熟,因为是由外向内逐渐至熟,所以往往是外糟而内硬,内熟而外糟,口感相对较差。
藁城宫面已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藁城宫面之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殊荣,原本这些传统工艺就已经很厉害了,但如今的藁城宫面匠人又别出心裁,在原有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不断改良升级,创新研发出多种新口味、新产品,“藁贵蒲公英宫面”就是藁城宫面“新娇子”之一。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华苗、黄花地丁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中药材八大金刚”之一,2002年国家卫生部将蒲公英列入了药食兼用的植物品种,有“天然搞生素”之称。其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辞海》及历代医药大典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蒲公英富含蒲公英醇、胆碱、有机酸、菊粮、葡萄糖、Vc、Vd、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素,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含有大量的铁、钙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已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食用野菜之一。
据《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味甘、苦,性平、寒、无毒,入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保肝护胆、温中养胃、润肠通便、排毒散淤、消炎杀菌、通乳溢精、利咳化痰、提神醒脑、泻肝明目、祛除燥热、美容养颜及养阴凉血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的三抗作用,长期食用蒲公英及其制品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达到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素有“天然抗生素”“东方咖啡”之美誉。
当然,蒲公英虽好,也不能多吃,更不能无所顾忌的吃。科学配比,吃出健康才是关键。“藁贵蒲公英宫面”就是将蒲公英叶和根按科学配比,榨汁或磨粉并经过科学提纯过滤后与面粉一起搅拌揉和,在不影响宫面口感、不破坏蒲公英功效的基础上,合二为一,制作而成。煮出的面香气浓郁、口感爽滑、味道怡人。鲜叶汁或叶粉做出来的宫面煮熟后呈嫩绿色,用根粉做的宫面呈微金黄色,还兼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美容养颜等多重功效。
营养又健康,传统美食吃出新风尚,这样的宫面怎能不让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