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家世揭秘:绍兴师爷世家,叫鲁迅叔叔,先祖是宋代理学家

麓风轩 2023-09-18 15:01:47

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周恩来”三个字是那样地明亮,一直闪耀在新中国的上空。

他在红军长征路上的运筹帷幄,在国务处理上的睿智周密,在外交场合的雍容沉稳,都让人们击节惊叹。

这样一位革命伟人,他的家世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他是淮安还是绍兴人让史学界争论不休。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世人才得以知道,周恩来的先祖竟然是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与当代文学大家鲁迅是叔侄,当然,他还出自闻名中外的绍兴师爷世家。

家世揭秘:师爷也是一种世家传承

周恩来的一生,给人最大的印象是沉稳,屹立如山。

在开国伟人身边,他仿佛是一个隐身人一样,从不僭越,而一旦出现问题,他则会及时补救。

这就让人不由得去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种性格。

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种家族习性的传承,是融于血液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由同族人共同恪守的规则。

在中国古代常常有诗书传家之说,最著名的无过于孔子及其后裔,当然也有武将世家,如大秦的王翦及其子孙。

而周恩来所在的周氏家族的传承却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从其高祖开始,就世代从事师爷这一职业,当然传承的也就是师爷文化。

这种文化非常有意思,那就是这一行的人对自身定位最高是良相,绝不允许有称王称霸的野心。

他们要做到忠诚、清廉、专业、细致、宽容、明智、深谙处世之道,因而才干、学识、品行是被他们最为看重的。

作为科举制度的附属品,师爷这一职业古已有之。

科举考试毕竟录取名额有限,以至于广大读书人常常应试多年,却无法中举。

可是他们还要维持必要的生活,然而由于多年读书,导致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法从事体力工作,只能干一些脑力工作。

于是他们只能是依附于那些达官贵人,很多是科举时的同路人,但是人家是幸运的,一旦中举登科成为官吏。

而那些未能中举的读书人只能是仰望别人,并且还不得不依附于那些中举者讨生活。

他们会通过同乡举荐等方式,成为中举后当上官员之人的幕府师爷,担任他们的幕僚、助手,替他们撰写文书,管理账目,四处公关,基本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智囊、文胆的地位。

当然他们中也有在此位置上大放异彩的,清朝鼎鼎大名的左宗棠,就是在师爷任上屡立功劳,被擢拔为一省巡抚,最后更是高升为总督。

绍兴历来人文兴盛,可惜人多地少,因而其中没能中举的读书人可选的职业多为到幕府当师爷,作为当地的大族,周家自然也不例外。

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曾亲口说过:“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他还说了一个笑话:“师爷在旧戏里的脸谱是红鼻子,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喝酒的。”

而周恩来的酒量之高,也是被世人所熟知的,这中间的关系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按照周氏家谱记载,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于1851年去世。

他生前是一名秀才,主要经历是在福建、浙江做钱谷师爷,也就是负责财务管理。

而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则任职于淮安府师爷一职,到周恩来父亲那一辈,他的四伯父周贻赓也接续了师爷生涯,可以说,近百年来,周氏家族靠着学做师爷才得以延续下来。

艰辛苦难的少年时代

少年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时,曾说出过一句震撼世界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经典,至今在坊间少年中流传。

当时周恩来才13岁,不可否认,他的这种崇高理想一直鼓舞着后来的青年学子,然而当时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现实,以及周恩来当时的生存环境,却是那样的无奈和惨痛。

在周恩来祖父那一代,周家的生活还是在水准之上的,毕竟祖父从师爷干到了知县,可惜周恩来那时太小,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传到周恩来父亲这一辈,可谓是风雨飘摇,就如同当时中国的国情那样,生活极为艰辛。

周恩来的父亲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也就是说,周恩来有一个伯伯,两个叔叔。

周恩来的两个叔叔,三叔患有肺病,小叔腿部有残疾,当周恩来半岁的时候,小叔周贻淦去世。

由于父辈秉持无后为大的思想,于是作为这一代周家长子的他,就被过继给周贻淦守寡的妻子陈氏为子,而他自己的亲生父母却要被改称为干爹干娘。

周恩来嗣母陈氏出身清河大家,自幼文静尚学,对他视出己出。

从周恩来4岁时起,她就亲自教周恩来认字、背唐诗,使他受到了较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周恩来曾经深情回忆:“没有母亲的启发和爱护,自己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由于年轻时守寡,陈氏处事以隐忍为先,这种隐忍作风,对周恩来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曾经为官多年,在淮阴有99间房子,可惜他在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就去世了,因而周恩来也没能享受到那种富庶的生活。

周家在周恩来的祖父去世后,就陷入衰败,同样的,万家在万青选病故后,也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周家和万家的家境急转直下。

然而周恩来的外祖母却一直端着大家望族的姿态,不肯承认家道中落的现实。

以至于1907年,当周恩来生母万氏病故时,外祖母却要求周恩来的父亲周劭刚必须大操大办。

可是此时的周家早已贫困不堪,无法完成外祖母的要求,只能将万氏的棺木长期停放在庵堂没有及时下葬。

屋漏偏逢连天雨,第二年周恩来嗣母陈氏也不幸病故,家里长辈男性都在外谋生没能及时归来。

年仅10岁的周恩来毅然顶住压力,出头操办丧事,虽然较为简朴,但最终使得嗣母和嗣父得以在淮安合葬。

为养活周恩来及其两个弟弟,外出谋差做事的周劭刚日夜辛勤劳作,可是他拼死拼活,也无法做到养活这三个孩子。

以至于在家带着两个弟弟生活的周恩来,不得不靠典当家中衣物度日,当然周家的其他亲属,也尽力帮衬,可是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就这样,周恩来苦苦支撑了两年的时间。

在他感到人生无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在东北谋生的三伯父周贻谦和四伯父周贻赓对他伸出了援手,他们是周劭刚的堂兄。

1910年春,周贻谦从东北回到淮安办事,在周恩来的强烈恳求下,他被三伯父带到辽宁铁岭,并得以进入银岗书院读书。

半年后,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到沈阳生活,并进入关东模范学校上学。

在这里,他剪掉了拖在脑后的辫子,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成为新中国开创者之一。

与鲁迅不得不说的关系

周恩来后来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但超脱了祖辈只能当师爷、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当一名下层官吏的结果。

他绝对是周氏家族千百年来最杰出的政治人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有一个同宗之人,在另一个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就是鲁迅。

众所周知,鲁迅是绍兴人,民国时期的文坛巨擘,他的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也皆为人们所知晓。

而周恩来虽然一口淮安口音,但是他的祖辈却是源自绍兴,这是在家谱里有过确实记载的。

因而他曾对自己的出身有过一段描述: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

他与鲁迅之所以有亲缘关系,是因为他们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

在文学史上,周敦颐以一篇《爱莲说》为世人所知晓,“出淤泥而不染”更是被人们所传诵和引用。

事实上,周敦颐在中国理学上的地位更加特殊,他是中国理学创立者之一,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门下弟子,而大名鼎鼎的朱熹则是他的徒孙辈。

经过多位历史学家考证,鲁迅系周敦颐第31代孙,周恩来系第32代孙,所以两者是亲属,而且鲁迅是周恩来的叔叔。

这不仅为历史考证所得,周恩来本人也是认可的。

1938 年,在武汉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的数千人的大会上,周恩来发表讲话:“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在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这是周恩来首次公开承认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而且也明确了他和鲁迅的族亲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夫人许广平应邀到周恩来家中做客。

周恩来对许广平极为恭敬,他亲切地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哩!”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期间,周恩来特地到北京饭店拜访鲁迅的小弟弟周建人。

他用绍兴腔对周建人说:“建老,我已查过家谱,您是绍兴周氏二十世孙,我是绍兴周氏二十一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您叔叔喽。”

这里的绍兴周氏始祖周澳,是周敦颐的十世孙。

很显然,在周恩来的心目中,鲁迅一直是自己尊重的本家长辈。

纵观周氏家族源流,周敦颐、鲁迅、周恩来,是千年来家族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在理学、文学、政治上登顶,为周氏家族所铭记。

文/蓝风烛尘

2 阅读: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