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问叶帅接下来怎么办?叶帅:坚决顶住

小门将守大门 2025-02-06 16:13:19

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编写,文末已详细标注文献来源及附上截图,敬请查阅。

自古圣贤留名于世,常将未尽之局,托付予后世英雄,以待其续写辉煌。

1976年9月8日晚,临终前的毛主席坚持与在京政治局委员道别,与叶剑英握手时,时间显著长于他人。

委员们返回休息室后,应主席要求,护士再次将主席带回了原处。

叶剑英回忆道:“主席再次召我,或许有未尽之言。”但主席已虚弱无力,仅深情一望后,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为何主席最终要见叶剑英,却在召见后沉默不言?

时任国防部长叶剑英对局势洞若观火,尽管他人或许不明就里,但他心中却有着清晰的认知。

主席曾赞叶剑英“大事不糊涂”,似诸葛之谨慎。今周总理已逝,诸葛难寻,革命事业遂重任于叶剑英,望其继续引领前行。

1976年的中国,虽无帝国主义与封建制度束缚,但革命仍处危急时刻: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党内反革命势力趁主席逝世,亦蠢蠢欲动。

换任何人面对当前局势均无济于事,且稍有失误,便可能使党和国家陷入不可挽回的困境。

叶剑英能站出来,因他一生中多次收拾残局,其“挽天倾”的经历远超他人。

【一、互相敬重,主席最信任的智多星】

"英才众多,识者难得。"叶剑英因营救孙中山成名,但其生涯中最关键识才者,乃毛主席无疑。

十大元帅里,叶帅未直接指挥大规模战役,却仍深得毛主席信赖。

1948年,战争形势所需,我党我军急需军政干部,毛泽东随即任命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的叶帅,兼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

一段时间后,叶剑英在广东取得显著成就,成功培育了众多杰出将领。

另一方面,叶剑英对毛主席极为信任和尊敬,视若亲人。一次用餐时,其女叶向真狼吞虎咽,却发现叶剑英未动筷,面露哀伤注视着她。

女儿询问原因,叶剑英答道:“近日毛主席未食肉,他对炊事员说:‘全国人民皆无肉,何故独予?’言罢,令炊事员将肉送回。”

叶剑英言谈间眼眶泛红,对主席的深厚情感,在女儿面前也毫不掩饰,全然流露。

叶帅与毛主席相互敬重,源于革命时期他们共同经历生死考验所建立的深厚友情。

【二、天佑中华,长征路上救主席】

1930年秋,叶剑英自莫斯科学成返回,昔日英俊青年已变为粗犷男子,外貌之变见证了他内心如钢铁般坚不可摧的锤炼。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党内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

红一方面军以毛泽东为首,主张大军北上,意在建立川陕甘根据地;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则持反对意见,不赞同北上计划。

他拒绝北上,因鄂皖地区乃其多年经营之地,北上恐将损兵折将,风险过大。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北上陕甘,张国焘表面同意却私下称毛主席为“机会主义者”。为党内团结,主席仍推举张国焘为北上左路军首领。

张国焘掌军权后,即图谋破坏革命,公开反对北上,并密令右路军首长陈昌浩南下,意图发起党内斗争,逮捕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四人。

若张国焘计谋成功,革命事业将毁于一旦。幸而当时右路军总指挥陈昌浩正做报告,发报员将密信交予会场外的叶剑英转交,避免了危机。

叶剑英阅信后,冷汗直流,见会议未散,急将密电呈给毛主席。毛主席阅后亦大惊,未料张国焘真会背叛革命。

他短暂思索后,命叶剑英速携密信返回,并叮嘱其务必隐秘行事,避免被陈察觉任何异样。

当晚,毛泽东紧急召集会议,指挥红一、红三方面军直接北进,既摆脱困境,又避免了革命力量因内部纷争而受损。

因那次事件,主席晚年高度赞扬叶剑英,多次提及:“叶剑英挽救了党、红军及我们众人。”

【三、投共反蒋,涉险电告明立场】

叶剑英智勇双全,且人格魅力出众。其长女忆述,青年时期叶剑英外貌气质俱佳,加之战功赫赫,成为广州众多女孩倾慕的对象。

叶剑英文采斐然,思想开明,擅长作诗,备受男女推崇,就连毛主席也赞其“剑英善七律”,言其词有辛弃疾之风,追求者众多。

在黄埔任教时,他深得蒋介石器重,能自由出入蒋的办公室。叶剑英晚年忆及,若留国民党,年薪百万不在话下,甚至可接替陈诚之位。

后来,叶剑英为何决定反蒋并投身共产党?

他在黄埔任教时,与我党干部深入交流,彻夜讨论古今政治制度,涵盖三民主义、君主立宪及无政府主义,最终共同将热忱聚焦于马克思主义。

至于为何共产主义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

叶剑英自幼随父南洋经商,目睹华人劳工悲惨境遇与土著受殖民压迫,其少年诗词虽显豪迈如“慰祝苍生乐大同”,但更多流露冷静悲观之清醒认知。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的举动对叶剑英精神造成重创。

“可变可常,可死可生”八字,真切体现了叶剑英当时对革命前景的悲观看法。

闻蒋介石命军屠杀工人,他闭门沉思三日,终决意弃第二师参谋长之职与高官厚禄,不顾安危,毅然公开发表反蒋电文。

1927年7月,全国革命仍处于白色恐怖中,叶剑英不顾身份敏感,再次申请入党,获准后秘密加入,并立即在广州着手筹备武装起义。

主席评叶帅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因其在革命最黑暗时,仍不迷茫,坚守理想与理智,不为眼前现象所惑。

这种性格,以现代观念表述,即具备清晰认知,能理智看待世事,可谓“人间清醒”。

叶剑英入党后,凭借在国民党内的广泛关系,赢得张发奎信任,驻防广州。他收编港省罢工工人,成功组建起一支可观的武装力量。

我党实力尚弱,叶剑英策划的广州起义遭迅速镇压,起义军撤至海陆丰,叶剑英孤身潜逃至香港。

从备受尊崇的青年将军到流亡通缉的境地,叶剑英人生境遇巨变。但他未显消沉,因“投共决心定,天地顿觉宽”,信仰赋予他无尽抗争敌人的勇气。

【四、老有所为,特殊时期挽天倾】

历史人物常被赞颂青春辉煌,却对晚年多有唏嘘。正如“美人英雄皆不许,人间见彼白头时”,谈及他们,人们总念往昔荣耀,少提暮年境遇。

灵王、武帝、玄宗之败,皆因长寿而晚节不保,伟人亦难免晚年失察。现代人应戒阴谋论,学叶元帅于特殊时代保持清醒头脑。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发布“十六条”决策,标志着特殊时期开始。全国各地震动显著,波及军队,各级领导被逐一审查并关押。

叶剑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迅速意识到军队稳定关乎党和国家根本。若持续此状,军队瘫痪将致全国大乱。

66年年末,他两次在十万人大会上发言,严厉指责反革命势力的不当行为,旨在通过演讲使被煽动的群众恢复理智。

此行为迅速让他成为众矢之的,频遭诬告至主席处。主席厌烦后,令陈毅、叶剑英处理此事。叶剑英虽违心检讨于军校大会,但对方仍未善罢甘休。

次年1月19日,反革命分子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迫使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公开澄清问题,意图扩大事态,并急不可耐,当晚即对萧华采取行动。

次日会议如期举行,反革命首领有意坐于叶帅左侧,讽刺道:“政治部主任不见踪影,究竟身在何处?”

叶剑英闻此极为愤慨:“他夜半至我处,我收留了他,若有责,我担!”言罢拍桌,竟未觉右手掌骨骨折。

因这件事,1967年至1973年间,叶剑英长时间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并承受了极大的委屈。

反革命分子虽狡猾算计,却未悟“时间乃真理之试金石”。主席迅速察觉问题严峻,并认清其真实面目。

反革命分子妄图通过强大宣传攻势迷惑领导和群众,以实现其阴谋,实则可笑,难逃法网。

1973年,周总理协助下,叶剑英重新崛起,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此举措预示着清算工作的即将展开。

三年后9月9日,毛主席逝世,反革命分子蠢蠢欲动。19日,紧急政治局常委会上,他们企图掌控毛主席档案,遭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拒绝。

情势愈发失控,华国锋向叶帅求策,叶剑英简短回复:“坚决顶住。”

关键时刻再次来临,关乎革命存亡。叶剑英保持冷静,鬓角白发显露,期盼这是他最后一次力挽狂澜,因国家与人民已难以承受更多动荡。

叶剑英寻得聂荣臻后,与邓小平、陈云等商议,随即亲赴史家胡同与华国锋彻谈至深夜,最终坚定了决心。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在华国锋领导下,仅用一小时便成功平息了反革命分子的叛乱。

此后,华国锋屡次要请叶帅出面主持大局,均被叶帅委婉回绝。

叶剑英追随两代伟人,信仰非权力,故反蒋投共,风暴后仍能复起。他头脑清醒,深知革命唯有为人民,方能避免历史重演。

党史博览2023年11月1日刊登《叶剑英晚年的政治智慧》,作者舒云,文章探讨了叶剑英在晚年展现出的卓越政治智慧与深远影响。

2023年8月1日,《党史博览》刊发张子申文章《杨成武忆述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细节丰富,保留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评价的准确性。

党史文苑2019年6月15日载文《毛泽东与叶剑英:生死考验的见证》,作者郑林华,文章阐述了两位伟人在生死关头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深厚情谊。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