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2025年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报告》的预测,中国微生态护肤市场规模已突破1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
在这一数据走高的背后,是近些年来基于皮肤微生物组研究的持续深入和细分,一场由皮肤菌群主导的技术变革正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
01 菌群平衡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共生关系
我们知道,所谓的皮肤屏障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单一物理结构,而是由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微生物屏障共同构建的动态防御生物系统,系统内部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抵御外界侵害的重要防线。
研究表明,在这个系统内部栖息超过万亿以上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皮肤微生态。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微生物并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坏因子,它们并不是单纯的寄生者和破坏者,而是与皮肤屏障、免疫系统共同组成强大的共生网络,从而维系着皮肤的健康稳态。
例如,短链脂肪酸(SCFAs)可以减少皮肤的经皮水分流失,而痤疮丙酸杆菌能够强化皮肤中的脂质代谢调控,通过分解皮脂来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s),从而促进角质细胞间脂质(如神经酰胺)的合成;再有一些共生菌代谢产物(如乳酸)可以通过激活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增强角质层细胞间连接,从而降低外界刺激物对皮肤的渗透率;再比如,维持皮肤表明弱酸性环境的因子主要是乳酸和丙酮酸等菌群代谢的产物,这些微生物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持续产酸,稳定局部pH数值来达到抑制真菌过度增殖的作用;此外,这些皮肤中的共生菌群还具有着减少促炎因子释放的功效。
因此,这些栖息在皮肤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们不但并非是反派角色,反而有着诸多益处,当菌群多样性降低或优势菌异常增殖时,皮肤问题也会接踵而至,而这样的菌群失衡对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往往是巨大的。例如,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异常增殖时,V8一类的蛋白酶会降解细胞间连接蛋白,导致角质层出现裂隙从而加速水分流失;再比如,菌群失衡后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产生的卟啉类物质可诱导活性氧(ROS)爆发,抑制角质细胞中脂质合成酶活性,皮肤屏障的砖墙结构将遭到破坏。
尽管皮肤微生态的概念已经诞生多年,不少头部品牌的明星产品也将成分功效作为了核心的宣传卖点,但鲜有针对皮肤微生态中的菌群平衡所作的市场化应用。随着近些年来在皮肤学领域从广谱维稳到动态干预的落地,精准调节微生物组的个性化菌群调控也成为了精准护肤的新思路。
02 生物技术成为解码菌群奥秘绝佳工具
自将近半个世纪前德国学者Volker Rush提出微生态概念后,生物技术便成为了通向维系皮肤稳态最终奥秘的绝佳工具。如今,面对着精准护肤所蕴含的千亿市场,生物技术仍通过不断地跨界融合向人们证明着它能够在基于皮肤微生物组研究的化妆品靶向产品研发中继续焕发新的活力。
靶向菌群调节技术
益生菌:它是可直接应用于皮肤的有益活菌,它通过定殖、竞争或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菌群平衡。
其一,它可以通过黏附素与皮肤角蛋白结合,形成生物膜屏障,阻止病原菌附着;其二,细菌素可以穿透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导致离子失衡和死亡;其三,乳酸杆菌代谢产生的H₂O₂能氧化痤疮丙酸杆菌的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其过度增殖。此外,益生菌还能通过群体感应调控自身和周边菌群行为,从而抑制有害菌的毒力基因表达。
益生元与后生元:益生元是一类不能被宿主直接消化,但能选择性刺激皮肤有益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有益亚型)生长的物质,包括低聚果糖、菊粉、α-葡聚糖等。益生元通过提供特定碳源或氮源,促进有益菌增殖,当有益菌占据生态位后,再通过分泌抗菌肽或消耗局部氧气,限制病原菌定殖空间。益生元还能够通过调控菌群代谢,间接影响皮肤免疫。例如,菊粉发酵产生的丁酸可抑制NF-κB通路,减少IL-6、TNF-α等促炎因子释放,缓解红肿敏感。
活菌功效强大但稳定性较弱,而灭活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调节免疫,这就避免了活菌稳定性的难题,后生元就是其中的代表。后生元稳定且易渗透,无论在直接免疫调控、屏障修护还是在抗衰方面,它都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
工程化菌株: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人们发现通过基因编辑改造的表皮葡萄球菌能够稳定分泌抗菌肽,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减少对宿主屏障的破坏。
近些年来本土企业在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先行者,例如福瑞达旗下瑷尔博士通过基因编辑改造表皮葡萄球菌0287菌株,使其稳定分泌抗菌肽和胶原促进因子,成功应用于旗下的抗衰精华产品之中。
跨界协同
体外皮肤模型:近些年来随着3R理念在皮肤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诸如皮肤外植体模型、3D皮肤模型等也开始应用于精准护肤的研究中。法国研究团队利用实验开发的3D生物打印皮肤结合真实的人体皮肤外植体并整合真实微生物群落,通过模拟毛囊皮脂腺单元,发现可以精准测试益生元渗透性和菌群响应。
AI技术:青岛大学苏晓泉团队通过与AI模型的结合构建了理想皮肤AI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菌群数据,能够预测个体对特定成分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化妆品配方动态优化。
三生元协同:结合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的三元体系正在成为新趋势。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5年2月,国内外许多传统菌株供应商和药企都在跨界布局三生元的护肤产品矩阵。此前相关机构曾预测中国益生菌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1377亿元,复合增长率超10%,三生元作为升级方向,将会成为重点领域之一。
03 精准护肤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竞合
从上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健康的皮肤并不是无菌的状态,而是多元生态的动态平衡,这恰恰正是人体与微生物共生的本质。
在今年,随着合成生物学与精准诊断技术的突破,化妆品行业正从单一靶点下的单点突破走向皮肤微生态共建的生态竞合,通过对使用场景、使用人群、核心成分、对应靶点的不断细化,为修复皮肤屏障提供更具有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欧莱雅: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发皮肤-脑-微生物轴研究,针对压力型敏感肌人群推出含神经酰胺+益生元的神经舒缓精华。
雅诗兰黛:基于“昼夜节律菌群”理论,推出“小棕瓶夜间修护精华”,通过后生元调节夜间屏障修复速率。

图源雅诗兰黛官方
强生:发布“母婴微生态共生计划”,通过母体菌群移植技术预防婴儿湿疹,开辟母婴护肤新赛道。
溪木源:针对油痘肌开发含“层孔菌提取物+锌”的控油精华,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减少痘痘复发。
薇诺娜:联合华山医院开展“云南高原植物益生元”研究,推出“舒敏益生菌面膜”,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可将红斑指数降低27%。

图源薇诺娜官方
尽管当前微生态护肤市场前景广阔,但无论是科学验证的维度还是消费者的认知仍旧需要更长的时间与更大的精力去重塑。2025年,随着FDA批准首款基因工程菌治疗特应性皮炎,微生态护肤正从妆跨向药。今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皮肤微生物组认知的再度深入,美妆护肤产品能够真正进入量体裁衣的科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