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记者林广豪报道 近日,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寿养老”)因养老保障业务违规再收百万罚单。据了解,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在同行相继完成压降清理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下称“个养保障业务”)后,国寿养老是目前唯一仍有存量产品的养老险公司。
养老保障业务频频违规
国寿养老公告称,因养老保障业务在运营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方面的3项问题,分别被处以罚款30万元、120万元和30万元。在金融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下发前,公司已完成全面彻底整改。
国寿养老的此类罚单并非首例。2023年8月,因使用受托管理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资金开展债券质押逆回购交易,相关交易不符合监管规定,国寿养老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100万元。
资料显示,国寿养老成立于2007年1月,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旗下的全国性专业养老金融机构。截至2024年6月底,国寿养老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87万亿元。去年前三季度,国寿养老净利润7.45亿元,同比增长7.6%。
个养保障业务尚有存量
据了解,养老保障管理业务是指养老保险公司作为管理人接受委托,提供养老保障以及与养老保障相关的资金管理服务,大致可以分为团体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和个养保障业务。
类似于中短期理财型业务的个养保障业务近年迎来强监管。2021年12月,原银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养老保险机构清理压降养老特点不明显的业务。根据安排,2022年6月30日前适时停止相关产品新增客户,原则上于2023年底前完成存量业务清理。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开展个养保障业务的6家养老险公司持续压降相关业务,国寿养老为目前唯一仍有存量产品的养老险公司。具体来看,2022年末长江养老管理的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已全部清盘;2023年末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均完成个养保障业务压降;2024年太平养老完成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的资金兑付。截至2024年末,国寿养老管理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1只,存量资产规模共计36亿元,与2021年末相比,产品数量减少3只,存量资产规模下降2035亿元。
2023年末,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规,明确养老险公司应当主要经营与养老相关的业务,禁止经营短期健康险。有专家表示,养老险公司作为专司养老金融业务的持牌机构,需要切实提高其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和维护专业化运营的基础和专业化牌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