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的一个凌晨,老山前线167高地上空弥漫着浓重的硝烟。31名年轻的战士,带着必胜的决心,悄然潜入敌军重兵把守的阵地。他们是"黑豹突击队",这支由417团4连精锐组成的尖刀分队,即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当硝烟散尽,31人的突击队仅剩下6名幸存者。从此以后,每年清明时节,6位老兵都会在烈士陵园相聚,举行一场特殊的"点名"仪式。那么,这支传奇的突击队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为何要年年相聚举行这样特殊的仪式?

黑豹突击队的组建
1986年深秋,老山前线167高地战事正酣。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高地,却如同一根尖锐的钉子,深深地刺在我军阵地的要害处。
167高地虽名为"高地",实则四周群山环绕,形成一处天然的盆地地形。这里不仅地势险要,更是遍布着茂密的丛林。敌军早已在此经营多年,建立了多达20余个地下掩体工事,储备了足够支撑半年的弹药物资。

当时,我军在这里已经与敌军进行了多次拉锯战。1986年5月,济南军区的部队曾一度拿下这座高地,却在不久后被敌军抢占。敌军占领后更是肆意妄为,频繁对我军阵地发动炮击,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1986年冬季,兵力轮换的号角吹响。兰州军区接替济南军区,肩负起了夺回167高地的重任。接防之时,一份绝密的作战计划在军区首长的案头悄然成型。
417团团长接到命令后,立即召集团部作战参谋,连夜拟定了一份突击队员选拔方案。这支突击队的人选,必须是能在丛林中如豹子般敏捷,又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精兵强将。

417团历来以"夜老虎团"著称,尤其擅长夜间作战和短兵相接。4连作为团里的尖刀连,更是精锐中的精锐。经过严格筛选,417团从4连中优中选优,挑选出了31名突击队员。
这31名队员中,有的是参军多年的老兵,有的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但无一不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锐之士。为队长的郭继额,17岁就参军入伍,此时已在部队摸爬滚打多年,是4连里公认的"刀尖子"。
当团部宣布这次突击任务时,郭继额第一个站了出来。他说:"请让我带头,带领突击队完成这次任务!"话音未落,副队长马玉革也紧随其后请战。

马玉革虽然比郭继额年轻,但战斗经验同样丰富。在此前的多次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4连的战士们都说:"有马玉革在的地方,就有胜利。"
1986年12月底,突击队正式组建完毕。因为行动代号为"黑豹",这支31人的突击队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黑豹突击队"。
突击队组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进行为期一周的特训。他们在野外连续摸爬滚打,练习各种战术动作。有时训练到深夜,战士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突击队员们还专门训练了夜间潜伏、静默前进等特殊技能。每个人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在漆黑的丛林中一动不动地潜伏数小时。这样的训练,为后来的实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1月5日,经过近10天的艰苦特训,"黑豹突击队"终于整装待发。临行前,团长亲自来到突击队驻地,为队员们送行。他说:"同志们,167高地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现在这块骨头就交给你们了!"
潜伏行动的开始
1月6日凌晨2点,夜色如墨。马玉革带领着11名突击队员,率先向167高地的一号洞展开潜伏行动。这支先遣小队肩负着为主力部队开路的重任。

每个战士身上都背着40多斤的装备,包括步枪、手榴弹、炸药包和三天的干粮。为了避免发出声响,他们将所有装备都用布条缠紧,连水壶都用毛巾包裹起来。
通往一号洞的路径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队伍排成单列前进,每个人都必须踩着前面战友的脚印走,以防在杂草上留下新的痕迹。95米的距离,他们整整走了40多分钟。
凌晨4点15分,一发炮弹突然在队伍前方不远处爆炸。泥土飞溅,战士们立即就地卧倒。紧接着又是几发炮弹落下,所幸都没有命中目标。这是敌军例行的防御性炮击,并非发现了我军行踪。

等炮击结束后,马玉革带领小队继续前进。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时间越来越紧迫。他们必须在天亮之前抵达指定位置,否则极易暴露目标。
6点10分,先遣小队终于抵达一号洞外围。这里距离敌军的前沿哨所仅有8米,近得能听见敌军士兵的说话声。马玉革让队员们分散隐蔽,自己则悄悄前去侦查洞内情况。
经过仔细观察,马玉革发现一号洞和二号洞内并无敌军驻守,只有三号洞有敌军活动迹象。这个情报对于后续作战极为重要。

负责通讯的电台兵小宋每隔两小时就要向指挥部报告一次。为了不暴露位置,他必须爬到离驻地较远的地方发报。考虑到后续战斗可能持续较久,他特意多带了两块备用电池,肩上的装备重达70多斤。
白天的等待格外煎熬。战士们不能随意走动,甚至连咳嗽都不行。山上的蚂蟥特别多,不一会儿就爬满了他们的裤腿,但谁都不敢伸手去抹。
到了中午,烈日当头。战士们的迷彩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却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被敌人发现。
傍晚时分,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雨水虽然缓解了白天的炎热,但也让地面变得湿滑,增加了夜间行军的难度。

1月7日凌晨2点整,马玉革向指挥部发出最后一次联络信号。与此同时,由郭继额带领的主力部队也开始向一号洞进发。
凌晨3点30分,两支队伍终于在一号洞外成功会合。马玉革立即向郭继额汇报了敌情。根据最新侦察,敌军主力集中在三号洞,其余各处均有零星兵力把守。
时间紧迫,战士们立即开始架设电话线、检查武器装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每个爆破筒都被仔细检查了三遍。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早晨7点发起总攻,趁着敌军换岗的空档一举突破防线。

这时的战士们还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而这个寂静的凌晨,是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宁静时刻。
战斗中的生死瞬间
凌晨6点50分,一颗意外滚落的石头打破了山间的寂静。敌军瞬间察觉异常,朝着一号洞方向发射了数发炮弹。潜伏分队的董永安因距离最近,当场被弹片击中腹部。

董永安是潜伏小组中年纪最小的战士,入伍刚满两年。在出发前一天晚上,他还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部队一切都好,让父母不要担心。此刻,他躺在泥泞的山坡上,用手势示意战友们不要靠近,以免暴露全队位置。
几乎是同一时刻,突击分队的郗文华也被炮弹波及。作为突击队中唯一的独子,郗文华是经过三次请战才被批准加入的。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上面写着"如果牺牲了,请不要马上告诉母亲"。
战斗打响后,我军阵地立即以300多门大炮展开反击,为突击队提供火力掩护。马占福第一个冲向敌军机枪洞,他左手持枪射击,右手将一根爆破筒插进了敌军火力点。

一声巨响过后,马占福的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都流了出来。他随手将肠子塞回腹腔,继续向前冲锋。在击毁第二个火力点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但他仍用最后的力气,抱着炸药包冲进了第三个机枪洞,与敌人同归于尽。
付志宏是突击队的爆破手,负责清除敌军的地下工事。在一次冲锋中,他发现一发炮弹即将落在队长郭继额身边。情急之下,付志宏一个箭步冲上前,将郭继额推开,自己却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
通讯员宋飞始终背着沉重的电台设备,在战火中穿梭。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电台被震坏了。宋飞立即启用备用电池,确保突击队与指挥部的联络畅通。就在更换电池的过程中,他的右臂被弹片击中,但仍坚持完成了通讯任务。
战斗持续了整整30个小时。敌军发射了8000多发炮弹,发动了6次反扑。但每一次反扑都被突击队顽强击退。黑豹突击队先后摧毁了18个地下掩体,击毙380余名敌军。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31名突击队员有25人壮烈牺牲。幸存下来的6人是:队长郭继额、副队长马玉革、通讯员宋飞、战士李国胜、马治军和都延成。他们个个带伤,却成功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后统计显示,在突击队攻占的阵地上,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弹壳和破碎的武器装备。这些无声的见证,诉说着那场惨烈战斗的激烈程度。敌军的战壕和地下工事被彻底摧毁,167高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而那些倒在战场上的英雄们,用生命践行了入伍时的誓言。他们中有的还未婚,有的尚未见到刚出生的孩子,有的还来不及和远方的亲人道别。但他们毫无怨言,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祖国的领土。

战后英雄的不同人生
1987年2月,167高地战役结束一个月后,黑豹突击队31名成员全部被授予军功。其中,25名烈士被追授一等功,6名生还者获得二等功。队长郭继额和副队长马玉革还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郭继额伤愈后继续留在部队。一次,他应邀回徐州老家探亲,刚走到村口,就听见村里的大喇叭在播放他的事迹。母亲听说儿子回来了,颤颤巍巍地跑出来迎接。多年未见,母子相拥而泣。

郭继额在家待了三天。他跟母亲说起部队的生活,却只字不提战场上的凶险。临走那天,母亲塞给他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几件新做的军衣。
马玉革也选择继续军旅生涯,在兰州军区某机步旅任职。1988年,他被任命为副政委,带领部队在多次重大演习中取得优异成绩。十年后,马玉革晋升为铜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成为当地军界的一面旗帜。
通讯员宋飞转业后被分配到铁路部门工作。1995年下岗后,他在家乡吉林开了一家拉面馆。店里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黑豹突击队全体队员的合影。每当有人问起照片的来历,宋飞总是轻轻擦拭照片上的灰尘,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李国胜在银行保卫科工作了十五年。后来银行改制,他到一家音像公司跑业务。李国胜说,战场上的经历让他学会了永不言弃。即使生意不顺,他也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坚持。他的网名一直叫"黑豹",这两个字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
马治军转业后在甘肃工商局工作。1998年辞职创业,白手起家开了一家工程公司。事业有成后,他拿出积蓄修建了一座"中越自卫反击战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黑豹突击队战友们的遗物,有董永安未寄出的家书,有郗文华的军帽,还有马占福的弹片。
都延成在部队服役16年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巡警。他说,战友们用生命保卫了祖国,自己要用余生继续守护人民。每到夜深人静执勤时,他总会想起那个潜伏的黎明。
六位老兵虽然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167高地的硝烟始终萦绕在他们的记忆中。深夜里,他们时常从梦中惊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战场。有时走在街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战友们的呼喊声。

这些伤痕永远无法愈合,却也成为了他们最宝贵的勋章。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用实际行动传承着黑豹精神。每年清明,他们都会相约在烈士陵园,举行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
特殊的战友情谊
每年清明前后,陕西省烈士陵园总会迎来六位特殊的访客。他们就是黑豹突击队的幸存者:郭继额、马玉革、宋飞、李国胜、马治军和都延成。三十多年来,这个约定从未间断。

2007年清明节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六位老兵依然准时来到陵园,带来了六束白菊花。郭继额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当年突击队的花名册。站在烈士墓前,郭继额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点名仪式。
"郭继额!""到!"
"马玉革!""到!"

"宋飞!""到!"
"李国胜!""到!"
"马治军!""到!"
"都延成!""到!"

点完六位在世战友的名字后,郭继额继续喊道:"董永安!"其他五人整齐地答道:"到!"
"郗文华!""到!"
"付志宏!""到!"

"马占福!""到!"
......
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在陵园上空回荡。25位烈士的名字,由六位老兵替他们应答。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年年上演。

2010年春节,六位老兵又一次聚会。这次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家人,让下一代认识这些叔叔伯伯。酒桌上,他们聊起了往事。马玉革说起董永安临终前的手势,宋飞讲述马占福最后的壮举,李国胜回忆付志宏舍己救人的情景。
2015年,六位老兵商议要为战友们做点什么。在马治军的提议下,他们决定筹建一座纪念馆。大家凑钱出力,将各自保存的遗物、照片、文件捐献出来。纪念馆最终在甘肃建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郭继额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是董永安的母亲写来的,老人已经90多岁。信中说,她经常梦见儿子回家,每次都舍不得醒来。郭继额立即带着其他战友前往探望。当老人看到六位老兵时,颤抖着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

2020年,六位老兵又有了新的决定。他们开始着手整理战友们的故事,希望将这段历史永久保存下来。都延成说:"我们还能动的时候,就要把战友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如今,六位老兵虽然都已年过古稀,但每年的清明相聚从未改变。他们说,只要还能走得动,就要坚持这个传统。因为这不仅是对战友的怀念,更是对一段历史的传承。
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段历史。当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陵园祭奠,听老兵讲述那段峥嵘岁月。黑豹突击队的故事,也在新一代人中间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