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每个人都培养一个周末爱好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2025-02-24 17:49:17

许多职场人把周末当作“充电桩”——躺平补觉、报复性刷剧,结果周一反而更累。

心理学里有个“近端发展区”理论:真正有效的成长不在舒适区,而在挑战区。周末爱好就是一块“心理飞地”——它既不像工作般高压,又能激活你的潜能。

原来周末我喜欢出去爬山、到郊外活动,前阵子辅导过一位学员,她在互联网大厂,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她分享她解压的方式就是周末每天抽两小时练字。既能舒缓压力,又能学习一个技能。

我受她启发,也开始周末临帖练字。尝试了两周,感觉很奇妙。

我练的是楷书硬笔,从控笔、笔画开始,一个笔画要重复写五六百遍。

尤其是控笔训练,开始横也不平竖也不直,等写到500遍以上,你能感觉到肌肉记忆在逐渐养成,越来越有手感,写到最后整个人都很愉悦、很满足。

---

爱好养成有三个阶段,我称它为“爱好三阶模型“。

第一阶段:情绪燃料(初级爱好)

核心作用:释放压力,找回生活掌控感

尽量选择低门槛、高愉悦感的活动,比如徒步、烘焙、插花、练字。每周固定2-4小时,建立“我的专属时间”仪式感。

第二阶段:能力拓展(进阶级爱好)

核心作用:反哺职场竞争力

比如可以与主业形成能力拼图的爱好,或者可以产出可视化成果的爱好。比如设计师做自媒体账号或者手工制品。我有一个真实案例的客户,她喜欢写小说,业余时间在某小说平台已经更新了二十几万字。

三阶:人生转折(战略级爱好)

核心作用:开启人生第二曲线

首先是特别喜欢,经过一段时间实操之后发现可以在爱好中进入心流状态,然后也有人愿意为你的成果付费(即使只是象征性)。

---

培养爱好也有几个误区,要尽量避免。

第一个误区是一味追求“有用”。

为了有用而不是喜欢,强迫自己去考各种证书,比如去考二建证书,去学Python/考证书。

这种假设未来有用的,一般考完都没啥大用。我的建议是先选“怦然心动”的,再去找关联性。

而且“有用”也不能仅仅用是否能挂靠,或者是否是个热门证书来衡量,“有用”是很宽泛的,比如可以舒缓情绪、提升价值感、提升人生丰富度。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第二个误区是用消费代替创造。

这种类型的一般都是为了发朋友圈打卡,或者满足自己虚荣新的,比如买好的装备,打开网红店等,这周激发因素并非来自内部兴趣驱动。

比如想要健身,最好的方法不是去买一套好的健身服,再去办一张健身卡,而是先在家门口完成2公里的健身跑,先完成最小作品的闭环。

第三个误区是把爱好当救命稻草。

幻想立刻辞职,然后靠爱好谋生。想的多美啊!我身边很多这样的,因为喜欢心理学,然后就辞职,觉得可以靠心理咨询谋生。

正确的做法是用“20%实验法”做个实验,在主业保障生存的基础上,用爱好探索可能,等爱好看到收益闭环且收益达到主业百分之多少之后,在决定是否辞职靠爱好生活。

---

写在最后:

最后提醒大家爱,警惕爱好鄙视链,没有低级的爱好,只有没被挖掘的价值。

如论爱好的目的是什么,处于哪一个阶段,关键都不在爱好的形式,而在你投入时的生命状态。

今天就先到这儿,明天见:)

欢迎点赞,在看,转发给我鼓励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