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在俄乌停火、美伊谈判等事项上“均不遂愿”,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30日“吐槽”俄罗斯和伊朗,威胁对两国石油出口动用“二级关税”,甚至扬言“轰炸”伊朗。对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3月31日回应说,有关“特朗普对普京非常生气”的媒体报道属转引解读,而非“直接引述”,可谓绵里藏针。同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伊朗将“强力回应”,可谓是硬刚美国。
今天接着这个话头,咱们来聊聊国际政治舞台上最新上演的美俄伊的"三国演义"。特朗普最近像极了游戏里被队友坑了的玩家,对着俄罗斯和伊朗疯狂输出,又是威胁,又是加关税,还扬言轰炸,而俄罗斯和伊朗两国直接来了波默契反击,把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玩成了国际版的"踢到铁板"。

先说普京这边。当美国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特朗普对俄罗斯"非常生气"时,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轻描淡写一句"这是转述解读",直接把舆论场的火药味消解了大半,言外之意是这不是特朗普原话。这就好比咱们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说"普京可能有点小意见",传到第十个人就变成了"普京要掀桌子了"。现在俄罗斯的应对策略明显在打"打太极",既不正面硬刚,也不完全否认,而是强调"正在就乌克兰问题磋商"。这种"太极推手"式的回应,很有可能逼着美国必须亮出底牌。

再看伊朗那边,哈梅内伊在德黑兰的讲话堪称教科书级反威胁。人家直接把特朗普的轰炸威胁上升到《联合国宪章》高度,这招四两拨千斤玩得那就一个丝滑。更绝的是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暴力滋生暴力,和平带来和平",短短十二个字,既站在道德高地,又暗讽美国奉行双重标准。要知道,现在全球网民对"金句体"外交辞令特别买账,这波操作直接赚足眼球。
不过这场博弈最精彩的戏码,还得看俄罗斯能源设施连续遇袭事件。俄国防部3月31日的声明堪称当代的黑色幽默:明明三天前(也就是3月25日)俄美刚在沙特利雅得达成暂停打击能源设施的协议,结果乌克兰转头就袭击了布良斯克州的供电系统。这就像两个黑老大刚签完"休战协议",结果其中一方的徒弟马上跑去砸了对方的场子。俄罗斯现在拿着这份协议清单质问,既是在国际社会给乌克兰施压,也是在试探美国对盟友的实际掌控力。
咱们仔细琢磨特朗普的这套组合拳,会发现个有趣现象:所谓"二级关税"威胁,本质上是想复制2018年对华贸易战的套路。但问题在于,杀手锏用的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俄罗斯石油现在主要买家是中国、印度这些不买美国长臂管辖账的主儿。就算真加关税,最后疼的恐怕还是那些被迫选边站的欧洲小兄弟。这招"组合拳"还没打到对手的痛点,自己阵营先要闹内讧。
再看军事威胁,特朗普团队显然没搞明白伊朗的"抗压体质"。自从1979年以来,伊朗政权就是在与美国对抗中淬炼成成长起来的。现在美国威胁轰炸非但吓不住德黑兰,反而给保守派送上凝聚民意的绝佳素材。更微妙的是,就在特朗普放狠话的同时,伊朗革命卫队突然在霍尔木兹海峡搞了场军演,这时间点卡得,就是故意在打美国脸?
在这场博弈里,最值得玩味的是各方对"协议"的态度转变。俄美在利雅得达成的能源设施保护协议,生效不到一周就沦为废纸,这说明现代国际协议正在从"君子协定"退化成"权宜之计",约束力大大减弱。乌克兰敢在协议墨迹未干时就动手,背后折射出代理人战争的失控风险——当博弈方太多时,任何双边协议都可能被第三方打破。
站在战略高度看,这场较量揭示出三个新趋势:首先是"威胁边际效应递减",美国惯用的制裁大棒效应开始出现衰减;其次是"信息战常态化",各国都在学习用社交媒体打认知战;最后是"多极博弈复杂化",任何双边冲突都可能牵动全球利益网络。就像俄罗斯石油出口受阻会推高国际油价,伊朗局势紧张必然影响全球航运,这些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
说到底,特朗普这波操作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外交工具箱的捉襟见肘。当制裁和威胁成为唯一选项时,恰恰说明大国之间战略回旋余地正在消失。而俄罗斯和伊朗的反制策略,倒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在当今世界,有时候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比正面硬怼更能四两拨千斤。这场大戏还没落幕,但可以肯定的是,单极霸权的时代正在加速褪色,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轮廓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