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代三国名臣。
他北伐中原的时候,门下确实有不少争议人物。
比如马谡和魏延。
马谡年富力强,深受诸葛亮重视,但他性格刚愎自用。
当年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固步自封,错失良机,直接导致了北伐失利。

诸葛亮对此憾事深重,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再说魏延。
这人虽然勇猛善战,可性子火爆难驯。
诸葛亮很看重他的将才,但又怕他太过激进好战,难免节外生枝。
因此,诸葛亮一直没有给予魏延重用。
直至临终,对魏延的印象也未见好转。

如果说,马谡和魏延只是被诸葛亮错用了,那么姜维就不一样了。
诸葛亮确实一直重用着这个人。
但结果,却是大错特错。
原本是魏国名将姜维原本是魏国名将,本领非凡。
可惜却遭了魏军主帅马遵的妒忌。
马遵生怕姜维的才能,有朝一日会蚕食自己的权威。
于是便想方设法,要除掉他。
最终姜维无奈之下,只得投降蜀汉。

起初,诸葛亮对姜维的加盟,还是有些疑虑的。
毕竟姜维原是异姓,忠诚难免有所保留。
但很快,姜维就用自己的勇猛和谋略,打消了诸葛亮的顾虑。

诸葛亮曾评价:
“姜维这个人啊,对工作非常忠诚,勤勉认真,考虑问题特别细致周到。
相比之下,像永南、季常这些其他人,在综合能力和考虑问题的周密程度上,都比不上他。
有着复兴汉室坚定信念,而且他的才能也是超出常人。让他有机会面见主公。”
对姜维这个人才,赞赏有加。
当即决定将他留在身边,重点培养。
2点错误可是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他去世后,姜维犯了2点错误,将蜀汉推向了灭亡。
第一,不该频繁北伐。
自古以来,用兵如火,不慎则自焚。
姜维,在马谡失守街亭后,无奈之下与家人天初一方,只身留在蜀地。
内心满是孤寂与不甘。
他的心中,北伐成了挥之不去的执念,期盼北伐胜利,和家人团聚。
从235年起,至263年止。
长达二十八年间,姜维九次挥师北上,试图以一腔热血重燃蜀汉的荣光。

然而,这九次北伐,大多以失败收场。
即便偶尔的凯旋,也只是带回了一群百姓和微不足道的战果,远远不足以撼动魏国根基。
四大名相之一的费祎。
他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忧虑。
主张:蜀汉应当像久旱之后的大地,需要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
费祎曾多次找到姜维,语重心长地说:
“咱们哪,比不上丞相诸葛亮啊,就连他老人家都无法平定中原,更何况是我们呢?
咱们不如先安定国内,治理好民众,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如果盲目行事,将来后悔可就晚了。”
然而,姜维一门心思就想北上打胜仗,恢复汉室的光荣。

费祎的话,他听是听了。
但就像风过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频繁的征战,如同一把双刃剑,割伤了敌人的同时,也将蜀国自身的血肉割得淋漓。
国库日渐空虚,原本肥沃的土地,因壮丁征召而荒芜。
农田少了耕作者,粮仓不再充实,经济逐渐落寞。
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青年男女被征召入伍,留下老幼妇孺在家。
田野间少了欢声笑语,多了离别的泪水。
战争的重负。
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整个国家喘不过气来。
频繁的北伐,非但没有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反而加速了蜀国的衰败。
第二,不会处理与朝廷的关系。
姜维的北伐,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充满策略。
他独创的“敛兵聚谷”战术。
意图明确,颇有深意。
这招看似以退为进,实际上是布下一个诱敌深入的局。

姜维想的是,将魏军引入汉中盆地。
这个看似开阔,实则易守难攻的地带。
然后在各个要害之处,暗布重兵。
等待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时,给予致命一击。
这好比是,猎人在森林深处布下陷阱,静候猎物一步步踏入。
然而,战争不仅仅是兵法的较量。
是人心与政治的博弈。
姜维的北伐蓝图,最终被宫廷内的暗流所干扰。
刘禅对宦官黄皓的宠信,成了他北伐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姜维,察觉到黄皓的祸害。
曾试图清除这一隐患,却未能成功。
这不仅暴露了姜维在朝中地位的微妙,更让黄皓心生怨恨,暗中对姜维的北伐策略施加了重重阻碍。
黄皓的从中作梗。
使得姜维精心策划的“敛兵聚谷”战术,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布局,成了难以发挥真正威力的空壳。

而且,如同古人批评的那样:
“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
这样做,不仅让敌人轻易进入腹地,破坏了原本可以依托的天然屏障,还可能面临腹背受敌、补给线被切断的风险。
一旦敌军识破计谋。
或是坚守不出,等待蜀军粮草耗尽。
那么蜀汉的处境,将变得极为被动和危险。
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策略要求极高的军事智慧和精确的时机把握,以及军队的绝对忠诚和执行力。
但现实往往比预想复杂,战场上的变量难以预料。
加之蜀汉内部的不团结,以及姜维与朝中部分官员的矛盾。
兵力调配受阻,情报传递不畅,战略意图被削弱。

使得姜维的北伐计划。
如同被绑住了手脚的猛虎,有力无处使,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令人扼腕叹息在诸葛亮去世后。
姜维继任大权,几次北伐中原。
连蜀汉的根基,都被他一点点耗损殆尽,蜀汉也就此覆灭。

世人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诸葛亮用人,无疑就犯了这个毛病。
他对马谡、魏延了如指掌。
可对姜维却有所疏忽,最终竟成了致命的失误。这一点,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