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河南老汉收留日本伤兵,当兄弟供养47年,他回国后怎么报答

万史浮华 2024-11-19 16:18:08

“你居然把你的仇人带回家!”

1946年,孙邦俊竟然冒着全村人的反对,执着的要养一个日本老兵,谁说也不改。

这一养,就是足足47年。

直到1993年,这位日本老兵的家人找过来,这才算结束。

那么,孙邦俊为什么非要收养这位日本老兵?回国后,这位日本老兵又是如何报答他的呢?

1946年的河南集市上,一声凄厉的惨叫划破了平静的空气。孙邦俊循声望去,只见一群人正在围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

走近一看,那竟是一个日本老兵。

看到日本人的那一刻,孙邦俊的心猛地揪紧了——他的大哥就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

他清晰地记得,八年前那个血腥的夜晚,日军突袭了村庄,大哥为了掩护村民逃跑,永远倒在了枪林弹雨中。母亲因此郁郁而终,临终前还在呼唤着大哥的名字。

这些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

"杀了这个日本狗!"

人群中有人高喊。这声音让孙邦俊浑身一颤,他看到石田东四郎的眼中闪过一丝对死亡的恐惧和认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邦俊做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他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石田东四郎。

"你们不能打他了!"孙邦俊的声音有些颤抖,"战争已经结束了!"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人群安静下来,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他。

有人认出了他:"孙邦俊,你疯了吗?你忘了你大哥是怎么死的?"

这句话如同一把尖刀,深深刺入孙邦俊的心脏。

他的眼眶湿润了,声音哽咽:"我没忘,永远都不会忘。但我们不能让仇恨永远主宰我们的心!"

说这话时,他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在颤抖。把石田东四郎带回家后,更大的考验开始了。

在中国生活了47年的石田东四郎

妻子张氏歇斯底里地哭喊:"你是不是忘了当年日本人是怎么害死你哥哥的?现在你居然把仇人带回家!"

她的话像一记记耳光抽在孙邦俊脸上。孩子们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用惊恐的眼神看着这个陌生的日本人。

夜深人静时,孙邦俊独自坐在院子里,泪水不停地往下流。他仿佛看到了大哥在天之灵,不知大哥会不会理解自己的选择。

收留石田东四郎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石田居住了47年的孙家

最难熬的是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汉奸"、"叛徒"这样的词常常传入孙邦俊的耳中。

而且那时候正值战后,整个中国百废待兴,孙邦俊家本就不富裕,多了一个人要养活,生活更加困难。

但是最让孙邦俊揪心的是石田东四郎的身体状况,常年的颠沛流离让这个老兵积累了不少病痛。

在中国生活了47年的石田东四郎

一年深秋,石田东四郎突然高烧不退,整个人昏迷不醒。孙邦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借钱请医生。

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大夫开的药也十分昂贵。为了给石田东四郎治病,孙邦俊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几亩地,还变卖了值钱的家当。

妻子张氏心疼地看着丈夫为了一个外人如此操劳,但她再也不说反对的话,默默地帮着照顾病人。

那段日子,全家人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时候连咸菜都要省着吃。

但只要能给石田东四郎买到药,孙邦俊就心满意足。

最令人心酸的是孙家的小儿子孙保杰。那年他刚到上学的年纪,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

看着其他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孙保杰只能在家帮忙干活。

有时候,他会偷偷躲在村口的大树后面,看着同龄的孩子们有说有笑地从学校回来,眼里满是羡慕。

石田东四郎知道这件事后,整整一个星期没有吃饭,他觉得自己连累了这个善良的家庭。

孙邦俊安慰他说:"保杰现在不上学,以后有机会再补上。你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让石田东四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就这样,孙邦俊一家照顾石田东四郎整整四十七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邦俊拉着儿子孙保杰的手,虚弱地说:

"石田老人已经是我们家的一员了。等我走后,你一定要帮他找到在日本的亲人。这是爸爸最后的心愿。"

孙邦俊走后,孙保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路。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之间的民间往来还很少,信息闭塞,寻亲之路举步维艰。

孙保杰写了无数封信,找了很多部门,却始终没有石田东四郎家人的消息。

转机出现在1993年。

有一天,一个叫津田康道的日本人看到了这则启事。他仔细读了几遍,突然惊讶地发现,这个石田东四郎竟然是他当年的战友!

津田康道立即联系了报社,表示他认识这个人。

就这样,经过多方联系,石田东四郎的家人终于找到了。

1993年6月,这个好消息传到了孙家。

石田东四郎听说找到家人后,激动得老泪纵横。孙保杰也非常高兴,觉得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嘱托。

虽然正值麦收的农忙季节,但孙保杰还是决定亲自送石田东四郎回日本。

他想,这么多年的等待,终于要画上句号了,一定要亲眼看着老人与家人团聚。

于是,孙保杰放下了农活,带着石田东四郎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

这是孙保杰第一次出国,心里既兴奋又紧张。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年迈的石田东四郎,生怕他有什么闪失。

当飞机降落在日本时,石田东四郎的眼睛湿润了。

他握着孙保杰的手,用颤抖的声音说:"谢谢你们一家,让我能再次踏上故土。"

孙保杰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轻轻拍了拍老人的肩膀。

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团聚,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中日两国的记者争相报道这个故事,电视台的镜头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许多人看到新闻后,都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有人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石田东四郎和孙家人。

石田家人想要用金钱报答孙家的恩情,拿出一大笔钱要给孙保杰。

“归国实现报恩会”

但孙保杰坚决拒绝了:"我父亲收留石田老人,从来就不是为了钱。我们做这些,只是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番话让石田家人更加感动。

石田家人尊重孙保杰的决定,但他们还是想做些什么来表达感激之情。

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在当地捐建一个中日友好植物园。

这个植物园里种植着中日两国的特色植物,象征着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植物园建成后,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每到春天,樱花和牡丹一起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

石田家的后人每年都会来这里看望,两家人的情谊也在代代相传。

孙保杰的孩子和石田家的孩子们成了好朋友,经常互相走动。

让人感慨的是,这份情谊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淡化。

即使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期,两家人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石田家的年轻人学习中文,孙家的孩子们也开始学习日语,为了能更好地交流。

如今,中日友好植物园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个感人故事。每年都有无数人来这里参观,被这个跨越国界的人性故事所打动。

在战争的创伤面前,善良和宽容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孙邦俊一家的大爱,不仅改变了一个日本老兵的命运,更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这份善良的力量,穿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信息来源——中国网,一个日本伤兵在中国乡村的47年

0 阅读:0

万史浮华

简介:随我一起阅尽人间浮华,历经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