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走后韩芝俊夫人的简朴生活:家里最现代的东西,是液晶电视

奶球小胖墩 2025-03-12 16:56:37
前言

她可是新中国的第一夫人,本来完全能够过上特别优越的生活,可她一辈子都在过着低调又简朴的日子。

后来,人们发觉在她家里最现代的东西居然是液晶电视。著名的北大教授王立先生还夸赞过她,说“不为夫尊倍有光,韩姑依旧爱寒妆”。她是谁?她就是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

【夫妻志同道合】

韩芝俊在学校的时候,因为表现特别优秀就成了预备党员。才过了几个月就转正成为党员。后来,她加入了组织的文工团。就是在文工团的一次表演里,她碰到了自己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伴侣。

有一回搞文艺汇演,华国锋瞅见台上演主角的韩芝俊了。他俩认识了没几个星期,就特别合得来,华国锋向韩芝俊求婚的时候,韩芝俊可高兴地答应了。

有两个人,穿着崭新的八路军服装,胸前还戴着大红花。村民们都自发地给他们敲锣打鼓。在众人的祝福声里,这小两口满脸喜气,高兴得不得了。

心里要是有爱的话,那感情就比金子还坚固。当时革命条件差,环境简陋,可这种志同道合、一块儿吃苦的感情在那种时候就特别深厚。他们后来互相扶持的爱情,自始至终都透着“简朴”这俩字儿。

婚后,两人回了老家。华母就对华国锋说,为啥不娶个本县的姑娘?华国锋拉着韩芝俊的手就讲:“我俩志同道合,一起同甘共苦,肯定能相伴到老。”这大概就是他们爱情的真实模样了。

华国锋为中国革命忙前忙后,常常要到外地工作。韩芝俊,她毫无怨言,就那么默默地支持丈夫的事业,把家里的事儿安排得妥妥当当。

华国锋不想劳烦服务人员来洗他的衣服,老是偷偷把衣服藏起来,让韩芝俊帮着洗。韩芝俊也由着华国锋这个小习惯,把他藏起来的衣服一件一件都洗得干干净净,在他俩眼里,这可是夫妻间的“小默契”。

韩芝俊会给华老做他最爱的家乡美食,像山西刀削面、臊子面、猫耳朵之类的。华国锋一日三餐都由韩芝俊包办,结果后来华老就只吃得惯韩芝俊做的饭了。

韩芝俊对华国锋同志的饮食习惯可包容。她觉得华国锋同志饮食习惯多年都不变,爱吃的东西一直就那些。只要是他爱吃的食材,不管咋做他都会吃的。

华国锋得糖尿病的时候,韩芝俊没去请护工,啥事儿都自己来,照顾华国锋的吃喝拉撒睡。她还专门去问了医生,用心弄出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食谱。在她的照顾下,华国锋的病有了好转。

战友溘然长逝

华国锋晚年的时候,身体被疾病缠上了。可他心里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一定要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2008年8月1日,华国锋出院,家里人寻思着他的心愿这下总能够达成了。可谁能想到,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才过了一个星期,华国锋的病情就恶化了,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有人专门给华国锋送了开幕式的票,可当时华国锋已经病得起不来床。真的很可惜,他想看看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这个愿望没能达成。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了。

8月31日那天,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里特别庄严肃穆,哀乐轻轻回响着。正厅上方挂着横幅,横幅是黑底白字的,还有华国锋同志的遗像。华国锋的遗体静静安放在翠柏中间,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共产党党旗。

当时,社会上的各界人士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向华国锋作最后的道别。

在告别仪式现场,前来悼念的人一波接着一波。七十七岁高龄的韩芝俊,要接待这一波又一波的悼念者。每接待完一波,她就静静地朝着华国锋同志的遗体望去,眼眶一次次泛红。

大家都怕她太累了,就劝她别讲太多话。她却说:“我挺好的,好多同志大老远跑来,我想出去和大家见见面,该延长时间就得延长,我可不能让惦记华老的同志受冷落……”

华国锋临终前,对妻子韩芝俊交代,让她回卦山(那是华国锋的家乡,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城西北边,如今还有华国锋陵园)。

韩芝俊完成了他的遗愿,让他得以荣归故里。不过,在挑选墓地的时候,她的要求特别简单,直接就说:“找个荒山坡,埋了就成。”果不其然,这和他们一直以来的简朴作风是相符的。

韩芝俊讲,华老可是纯粹的无产阶级,没一间房,没一分地。真的,吃的不求好,能填饱肚子就行;穿的不求华丽,能遮体就成,一直到他去世都坚守着两袖清风的高尚品格。

自身清白持家

韩芝俊的代名词差不多就是清白持家、简朴本分。

韩芝俊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始终追逐着自己的事业。她还被任命为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政治部主任,而且是妇联第四届委员。

夫妻俩虽然都在重要职位上,可他们从来没有仗着自己的身份向群众拿过哪怕一针一线,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秉持勤俭节约的品质。

夫妻俩从来都不会公车私用,一直都骑着自行车出门。他们骑的那辆自行车特别旧,上面全是斑驳的锈迹。可他俩从来没嫌弃过这辆车,在他们眼里,只要是能让出行方便的车,那就是豪车。

他们穿衣也是特别朴素,衣服能补就一直穿。在他们眼里,哪怕衣服上补丁摞补丁,那也还是能遮身的好衣服。

华国锋家的会客厅特别宽敞,还很简朴。会客厅左右两边都摆满了书。听说,这是照着毛主席的书房那样布置的,不过书没有毛主席书房里的多。

二老跟子孙们住一块儿,院子里常常都是欢乐的嬉笑声。一大家子人挤在小小的院子里,说实话是有点挤巴,可在他们心里这就是共享天伦之乐。

他们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好多树、花,还有瓜果和蔬菜。

院子里以前种过五六十个葡萄品种,除了葡萄,石榴、樱桃、香梨、李子、桃、核桃啥的也都种了。

韩芝俊在果树底下开了好些菜园子,各种各样的蔬菜都种上了。有一年,丝瓜产量能达到六百斤。她老是把收获的瓜果蔬菜送给朋友,或者把多余的瓜果蔬菜晒干。

在这个满是春意的小院子里,韩芝俊真的过上了特别惬意的田园生活。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身到院子里忙活,摆弄那些花花草草。小孙女醒了的话,也会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地玩耍,这生活处处透着淳朴的气息。

华国锋逝世之后,韩芝俊还住在他们以前住过的小院子里。客厅里的陈列,沙发的摆放,都和华老在世的时候一模一样,东西也还是那些老物件。家里最时髦的东西居然是液晶电视,这一直不变的不恰恰体现出韩芝俊的简朴作风嘛!

韩芝俊早上起来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地看看院子里的葡萄架子,然后绕着院子走上几圈,把华老当年在院子里走过的地方都走一遍。就好像,她这走的哪里是路,分明是在重温和华老相伴的甜蜜回忆以及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韩老这人,一辈子都是那种低调的、生活简朴的,而且特别平易近人。北大的教授都特别佩服韩老的品格,还称赞她“万年吕雉终遗臭,争似韩姑姓字香”。

家风代代相承

韩芝俊跟华国锋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华国锋原本姓苏,所以他的儿女都还用苏姓,大儿子叫苏华,二儿子是苏斌,大女儿叫苏玲,小女儿叫苏莉。

两口子一直都是“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的榜样。自身修养好了,家庭也就和睦有序了,家风,就是一种不用言说的教育。

在子女眼中,韩芝俊既是一位好母亲,也是一位好老师。她常常教育子女,可不能仗着父母的功劳就胡作非为,时刻都在督促他们上进,而且还要求子女要学会节俭。

在夫妻俩的带动下,苏莉中学毕业就收拾包袱去农村插队,到乡下接受锻炼了。她,劳动特别积极,思想也很上进,没多久就当上了大队的党支书副书记。

后来,苏莉在国务院机关单位的管理局当过干部。苏莉的长女苏玲,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苏华和苏斌长大之后都参军了,他们一心扑在祖国的安全事业上,一直在部队待到退伍。

苏华退伍之后,可没把自己的功劳当个事儿,就像普通干部那样,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

苏斌退伍之后就下海去经商。他商业嗅觉可敏锐了,就搞起了房地产开发,还有企业兼并收购之类的工作,在商界也算是有了些小成绩。他家虽然富裕,可平时家里的家具、电器,只要还能用就接着用,不会故意去铺张浪费的。

华老和韩老的子女,从来就没靠着父母的地位去贪图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为人处世跟父母一样,低调又简朴,几乎没谁知道他们是华老和韩老的子女。

苏家到第三代的时候,那孙子孙女可就更低调,都没什么他们的消息了,他们就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要特别说一下,这夫妻俩在湖南工作的时候,前后收养了三个被遗弃的婴儿,这三个孩子分别叫华清、华湘、华平。等他们长大成人,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华清在福利机构的工厂上班,是个超棒的工人。华湘,在纺织厂可是劳动模范,厂里年年都表彰她。华平,是个农民,在农村的日子过得平凡又幸福。咱中国能进步,全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

韩芝俊和华国锋可都是以身作则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教导孩子做个朴实的人。他俩的子女也很争气,都把二老朴实的家庭作风传承下来。

结语

“简朴”这俩字,谁都会写,写起来也不复杂。可华国锋跟韩芝俊两口子,那是用自己的日子来写“简朴”这俩字的。他们一辈子过得简朴,可一点都不平凡。他们两口子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自家孩子。

2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