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大将吕师囊并非被金枪手徐宁所杀,他死于最后一代杨家将之手

惊心鸟 2025-03-04 01:37:51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名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几百年来在民间源远流长,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它被改编成了各种戏剧、评书、影视剧等形式,成为了民间百姓了解北宋晚期民风和历史的教科书。在这部古典名著中有很多剧情桥段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比如宋江征方腊一段便是典型。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入小说所叙述的那样,宋江的梁上队伍在宋朝征讨方腊中也没有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与梁山好汉们相比,从宋朝初年就屹立不倒的北宋将门,如杨家将、折家将反而在征方腊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征方腊”是《水浒传》中最重要的桥段,也展现梁山好汉们从兴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很多梁山好汉在这战争中身亡,在读者面前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当然梁山好汉们也在战争中对方腊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按照小说原著记载,方腊手下很多大将都死于梁山好汉之手,最终在梁山和朝廷军队的夹击下败亡。金枪手徐宁是梁山好汉中第一个阵亡的将领,也是五虎将和八骠骑中首个阵亡的高级将领。他的阵亡拉开了,梁山好汉陨落的序幕,也给整部小说的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

徐宁外号金枪手,原是东京禁军中金枪班教头,善使钩镰枪,后被表弟汤隆骗上了梁山。为了留下徐宁,宋江和吴用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用尽了各种阴谋手段,让徐宁成为梁山一百单八将的一份子。他们也给予了徐宁很高的待遇,将其名列天罡第十八位和八骠骑之一就是典型的表现。徐宁在《水浒传》的故事中出场不多,但每一次都起到了扭转败局和推动剧情的重要作用。比如第一次出战时教授梁山军队钩镰枪的手法,帮助梁山大破双鞭呼延灼的连环马,为后来梁山擒获呼延灼并逼迫其加入奠定了基础。

从小说中的战绩看,徐宁的能力还是非常出众的。除了家传的钩镰枪绝技外,他在马上马下的能力都非常出色,还能与五虎将之一的双枪将董平打得不分上下。徐宁在梁山的对外战争中也表现得很出色,在不同的《水浒传》版本中有着不同的剧情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徐宁击败了方腊军大将吕师囊,为宋江率军攻占苏州打开了门户。这也是徐宁最后一次为梁山军队立功,之后他就在攻打杭州的过程中中了毒箭,不久后伤重不治而亡。从此梁山好汉正式进入了凋零期,他们接二连三的在战争中伤亡,故事也走向了终结。

与《水浒传》小说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吕师囊并不是被梁山好汉徐宁杀死的,而是死于杨家将最后一代掌门人杨震之手。吕师囊是方腊手下的大将,小说中他从润州战役时出场,带领十二个统制官镇守润州江岸,号称“江南十二神”。他是歙州富户出身,因给方腊提供钱粮,而被封为东厅枢密使。他自幼熟读兵书,善使一条丈八蛇矛,手下五万军队、战船三千余只,是方腊迎战宋江的先锋大将。可是面对南下的宋江军队,吕师囊一败再败,从润州退到常州,然后又退守无锡和苏州,最终在寒山寺外死于徐宁之手。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吕师囊却不是死在苏州的,而是在方腊被剿灭后还坚持斗争了数月之久。吕师囊也是明教教徒,以急公好义著称,外号“吕信陵“,颇有些小说中宋江的风范。方腊在睦州发动起义后,吕师囊响应方腊,在白塔寨和仙居县发动起义。当地的百姓和穷苦农民积极加入,很快起义就在江南形成了燎原之势。然后吕师囊率军万人攻打台州,遭到了当地官府的抵抗,迫使他转战天台、黄岩等县。一年后方腊兵败,吕师囊继续斗争,攻占了乐清县。此后宋军集中兵力围剿吕师囊,派出了西北边军的精锐。

这支西北边军精锐非常出名,在后来的抗金战争中都有所表现,其中包括了姚家将中的姚平仲、折家将的折可存和杨家将的杨震。这些人都是宋军西北边军的精锐中,在对抗西夏和辽国军队的战争中屡立战功的。他们都是北宋将门的后裔,有着家族军队的传统,作战能力很强。吕师囊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被迫退守黄岩县的断头山。吕师囊本来依靠地势优势正面挡住了折可存的军队,结果却被杨震从后山带兵上山,前后夹击之下军队溃败。此战中吕师囊被杨震所擒拿,后被宋军统帅童贯下令处死。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擒拿吕师囊的杨震不是别人,正是杨家将的最后一代掌门人。到了北宋晚期的时候杨家将已经式微,自杨文广之后再也没有出过高级将领了。在擒获吕师囊之前,杨震也只是个安边巡检,官阶非常的低。他的父亲是杨宗闵,是杨文广的堂弟,当时的官职是麟州刺史。杨震靠着家族的萌荫进入军队,虽然在西夏战争中立过一些功劳,但是名声不显。此战抓获吕师囊后,杨震因功升任知麟州建宁砦,接替父亲成为镇守麟州的将领。麟州是杨家将的大本营,因此杨震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杨家的掌门人。

后来金国入侵宋朝,杨宗闵奉命带领杨家将的军队据守黄河,杨震带着老弱病残留守麟州。金军越过黄河后,杨宗闵退守长安,长安城破后战死。不久之后麟州遭到了辽国残部小鞠逯的袭击,敌人纠集了杂羌十余万人围攻麟州。杨震镇守麟州寡不敌众,杨家最后的军队在此役中战死,北宋杨家将的传说就此结束。此后杨家的参与离开麟州,迁徙到陕西、山西各地,但已经不再是家族军队了。杨震的长子杨存中因为在张俊军中服役而逃过一劫,后来成为宋高宗赵构的亲信将领。在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中,杨存中屡立战功,成为南宋抗金七王之一。他也是自杨家将投降宋朝后,杨家军职和爵位最高之人。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杨存中虽然在抗金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功劳,但已经不是传统的杨家将子弟了。他带领的军队也不是杨家将的家族军队,而是南宋朝廷培养的禁军。这些军队的性质与杨家将军队的性质不同,不能称之为杨家将。所以杨家将的最后一人应该是杨存中的父亲杨震,而杨震一生中最大的功劳是在平定方腊的战争中生擒了吕师囊。结合当时的史实来看,《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有相当部分的战功是来自于西北军,不只是金枪手徐宁一例。这些原本属于宋朝西北军的功劳被作者写到了梁山好汉身上,也引起了一些议论。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变法之后,宋朝西北军就成为了国家最强的军队,而所谓的东京禁军却是典型的花架子。因此在之后的对外战争,和平定内部叛乱时,西北军往往成为军队的主力。在梁山好汉中不论是出身禁军的林冲、徐宁,还是出身厢军的呼延灼、董平,都不是能与西北军对抗的。梁山好汉中也有出身西北军的勇士,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但是从小说角度来看,作者在梁山对外征讨时常常忽略了西北军的因素,将梁山军队的实力过分夸大,这也让很多读者感到不解。

综合各方面的原因来看,还是因为作者施耐庵所处的年代的历史背景问题。施耐庵没有去过西北,一生在江苏和山东待的世间最强。在他生存的元末明初,农民战争的主战场也在江苏和山东。而《水浒传》就是他在躲避战乱的迁徙过程中,在各地采风著作的一本小说。虽然南宋军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西北军南撤,但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留在江南的信息已经不确切了。因为缺少在西北采风的资料,所以施耐庵在编撰小说时无法直接描写西北边军的情况,只能在各种剧情中一笔带过,无法深入叙述。

为了让小说中梁山好汉的功绩更确实,作者将西北军的战绩放在梁山好汉的身上,这就有了金枪手徐宁歼灭方腊大将吕师囊的故事。如果只是看《水浒传》,很容易忽略这些内容,在历史观上产生一些误导性的认知。从史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宋江的梁山好汉,还是方腊的明教军队,在实战上比宋朝西北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这才会导致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生擒吕师囊的是杨震而不是徐宁,生擒方腊的是韩世忠而不是鲁智深。当然这些剧情与史实的误差并不影响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学系,但读者一定不定当作历史来看,否则会误人误己。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