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正狂追林彪时,突然接到一口黑皮棺材,立刻下令:停止追击

麓风轩 2023-01-10 17:01:54

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展开和平谈判。但共产党深知国民党有着“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各自派兵奔赴东北,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东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最开始,国民党军队处于优势地位,杜聿明作为国军统帅,在林彪麾下军队撤出四平后狂追林彪,期间突然接到一口黑皮棺材,随后杜聿明立刻下令:停止追击。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共两党各自派兵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的侵华日军或撤或被俘,考虑到东北的重要战略意义,毛主席令林彪带着10余万战士和2万左右的干部奔赴东北。

当时我军的装备并不好,只能用最原始的交通工具进行转移,一部分人借助船只走水路;另一部分人走陆路,大多数的战士只能靠自己的双腿前进。

对比我军,国民党反动派有美国支持,然而国军抵达东北的时间却要比我军晚。

一是因为国民党本想让苏联红军出面消灭日本关东军后,自己直接去接手东北。但蒋介石没有想到,苏联为了保障自己的在华利益,并不同意让国民党军队入驻东北。

国民党为了进军东北,无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将外蒙古划了出去。

二是国民党反动派过分依赖美国,美国支持国民党政府就是为了利益,在美国看来,蒋介石应该先将南京等重要城市牢牢掌握在手中,东北地区的夺取可以稍缓。基于此,美国方面在国军有意向东北进军时,并没有提供多少助力。

三来蒋介石依旧对自己十分自信,他们并不将落后的我军当成对手,蒋介石也存在东北早晚会落入自己手中的想法,并没有催促杜聿明加快速度行军。等到我军成功抵达东北并解放四平后,杜聿明大军才加快了行军速度。

四平之战并不顺利

没多久杜聿明抵达东北,凭借着先进武器和人数上的压制对林彪军队展开进攻,并占领东北部分地区。

此时林彪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坚守四平,二是撤出四平。如果坚守,实力不足的我军很有可能全军覆没;如果撤出四平,东北地区的主导权就会落入国军手里。

在与中央军委沟通后,林彪决定先守住四平,后来因为敌我实力差距过于悬殊,林彪只好下令撤出四平,保存实力以图后续。

林彪先是撤到了长春,杜聿明军队拿下四平后,继续挥师追击林彪部队。

林彪借助长春抵挡了杜聿明军队一些时间,然后继续后撤。可能是想要一劳永逸,杜聿明一副要将林彪军队全部歼灭的架势,在我军背后狂追。

林彪大军一路撤松花江,杜聿明如同一贴狗皮膏药似的,根本不愿意放弃追击,直到他突然接到一口黑皮棺材后,杜聿明才下令停止追击。

一口黑皮棺

倒不是说杜聿明迷信,看到棺材就以为再追击下去会出事。他做出“停止追击”决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军内部产生了分歧。无法保证力量统一的杜聿明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才不再追击林彪,也给林彪提供了后续反攻的机会。

当时负责追击的国军中,新一军的领导人认为杜聿明只偏心新六军,在追击中直接罢工,这让杜聿明很苦恼。

再加上陈毅带领的解放军军队在山东风生水起,解放了许多城市,这让本来要调派到东北地区的两个国民党队伍只能驻守山东。从而导致杜聿明手下的可用兵力不足,只能延缓进攻。

恰逢蒋介石视察东北,国民党的廖耀湘希望蒋介石可以派出部队防守拉法和新站两地,而蒋介石也认为这两个地方值得派兵防守,于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廖耀湘和蒋介石都注意到拉法和新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他们觉得如果可以顺利防守住这两个地方,就能切断共产党军队的后勤补给。

但让廖耀湘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仍然有途径来运送物资,而他派出防守这两个地方的军队最终变成了林彪军队的囊中之物。

杜聿明从一开始并不建议将军队部署到拉法和新站,但他又不能忤逆蒋介石,只能提醒廖耀湘注意一点。

林彪经过考察后,认为拉法和新站完全可以作为突破口,震慑国军,于是他下令让军队停止整顿,转头去攻打拉法和新站。

距离拉法最近的梁兴初接下了这个任务。由于国民党守军数量不足,仅仅一个小时我军就攻占了拉法。

攻下拉法后,他们立刻前往下一个站点新站,新站的国民党军队知晓拉法沦陷,提前做好防守准备,但新站国军从战术到状态都比不上梁兴初的军队,一天后新站国民党守军被我军击溃,国军团长在战斗中丧命。

梁兴初攻占拉法和新站的速度太快,消息尚且没有传到杜聿明耳中。此时的杜聿明还在计划如何包抄林彪似军队。

而就在他整顿好军队准备渡过松花江时,江面上飘着一个船只,上面赫然存有一口黑色棺材,这让杜聿明心中莫名一颤。

等岸边的国民党军队接到棺材并打开后,发现里面躺着的,正是驻守新站的国军团长的尸体,这具尸体无疑是一个信号,告诉杜聿明拉法和新站的守军已经被全部歼灭。

如果杜聿明还要坚持渡江,那么必定会遭到林彪大军的各种伏击。受形势所逼,杜聿明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