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死到临头的李元昌,试图通过手足之情保命,却没承想,杀心已决的李世民,冷冷说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反驳的理由。
李元昌出身大唐皇室,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七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
用现在的话说,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个妥妥地生活在云端上的人物,一辈子不愁吃喝,锦衣玉食得享富贵,是普通的高门子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是封建社会血淋淋的事实,出身皇族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倒不是说所有的皇族子弟没有好下场,但这样的人物真的不是太多,最起码李元昌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实际上,他原本活得很舒服,是个难得的逍遥王爷,却因一时糊涂跟侄子走得太近,最终成了替人受过的倒霉蛋儿,搭上了自己的小命。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元昌还是个小屁孩儿,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威胁,才得以成功躲过了这一场浩劫。
李世民杀兄灭弟坐上龙椅后,为了消除手足相残的负面影响,摆出了一副宽容大度的高姿态,给予了几个弟弟优厚的待遇。
李元昌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贞观初期不仅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还由鲁王改封为汉王。
当时的关中平原属于唐朝的京畿要地,而李元昌四个州的封地就包含在京畿之内,由此足见李世民对这个弟弟的照顾。
可是没想到,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竟然插手李世民的家事,这不是闲得没事找抽嘛。
李世民继位之后,就册封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但是李承乾不仅身体底子差,从小就体弱多病,性格上更是比较软弱,跟李世民一点都不像。
相对而言,李承乾的四弟李泰,各个方面都比大哥强,性格上也很强势,深得李世民的欢心。
别看李承乾和李泰是一母同胞,都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血脉,但是暗中的争斗早就已经闹得水火不容了,跟李世民哥仨当年的情况一样。
本来置身事外的李元昌,在两个侄子争斗的这件事情上,却把宝都押在了大侄子李承乾的身上。
他不仅帮助李承乾笼络了一大批能人义士,还私自豢养了一大批府兵和死士。
这在封建王朝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相当于触碰了皇帝的逆鳞,不是说你谋逆不谋逆的事儿,关键是只要你拥有了这些力量就有谋逆的能力。
所以,历代皇帝只要查到了这样的事情,主谋之人必然是十死难有一活。
多疑的李世民派人暗中察访时,发现太子麾下有这样一支力量,当时就大惊失色、龙颜大怒。
但知子莫若父,李世民也知道,以李承乾的能力,绝不可能豢养这么多人,幕后必然有强力的外援,于是就命人彻查真相,结果查到了李元昌的身上。
这下好了,谋划之人揪出来了就没什么可说的,李世民就要开始清理门户了。
李元昌感觉很冤枉,自己并不是主谋,是替太子李承乾做的这些事情,就算是要处置也得有个主次呀!
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李世民和李承乾是父子,处置的就算再狠绝,也得有个高姿态做做样子,不能真的狠心把儿子给杀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只能是李元昌替侄子受过,主谋和从犯做了个颠倒,他献出项上人头,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流放苦寒之地。
这一年李元昌才还不到30岁,好日子还没有过够呢,真不想死,于是就想在最后关头再争取一下,抱着李世民的腿痛哭流涕,希望皇帝顾念手足之情留自己一条小命。
谁知,李世民冷冷地说:“齐王谋逆被杀了,你跟齐王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不是朕不想饶你,是满朝文武放不过你!”
这里的齐王,不是玄武门之变时被杀的李元吉,而是李渊的第五子李佑。
李佑出生之后改封了好几次,先是宜阳王,后来是楚王,又被封为燕王,最后才被改封为齐王。
说起来,他也是个不安分的主,仗着皇族的身份在地方上作恶多端,被李世民申斥了之后还不服气,竟然豢养府兵和死士要谋逆。
但是,他的脑子不够用,身边也没有得力的谋士,刚有点端倪就被李世民给发现了。
李世民处死了李佑之后心里很不踏实,不知道其他皇族成员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于是就派人暗查,结果又查到了李承乾和李元昌的头上。
但凡李元昌聪明一点,也清醒一点,别去蹚这摊浑水,也不至于落个这样的下场。
写在最后至于曾经的太子李承乾,他本来有个不错的开局,却也是被他自己硬生生弄得稀碎。
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仁爱,受到良好的教育,李世民对他寄予厚望,派陆德明、孔颖达、魏征等名儒辅佐和教导。然而,他也有一点不足之处,那就是身有腿疾,行走不便,这使他在兄弟面前感到自卑。
后来的他,担心太子之位不保,尤其是在得知同母胞弟李泰有夺嫡之心后,变得狂悖骄躁。这才有了试图暗杀李泰的事,以及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造反之事。
本来罪该万死的罪名,却因为李世民的不舍,才让李承乾保全了性命。当时,李世民在朝堂上征求大臣们对李承乾的处理意见,但大臣们因担心得罪皇帝而不敢发言。最终,七品小吏来济建议以慈父的身份处理李承乾,保全其性命。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一直竭尽全力地向李世民恳求立自己为太子,甚至表示将来会杀自己的儿子,立李治为下一任皇帝。这样的举动,让李世民心中不安,李世民认为如果李泰成为太子,将来可能会对李承乾不利。于是,李世民选了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重新选择了年幼且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这一决定旨在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个儿子。后来,李承乾在流放地去世后,以国公之礼下葬。
李承乾若是有强大的心脏,若是能再稳一些,或许他的结局就不一样了。但人生没有如果,一步错,步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