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一书生因父亲病死发愤学医,在疫情下救活数十人

文学秦岭史话 2024-03-26 16:46:55

  去年至今,新冠肺炎肆虐,中医能否用于治疗该疾病,也引发了人们争议。但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人为了对抗疫情,而写出了一本著名的医学巨著。

  家里有本医书,叫《温病条辩》,这本书被称为中医四大名著之一,不但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法,也录入了几百个中医方剂。据说现在临床上的药方中,十有八九都出自《温病条辩》,而这本书的作者吴塘也因为这本书,成为古代十大名医之一。而他一生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1758年,卒于1836年,活了78岁,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吴塘在《温病条辩》自序中详细交待了他写这本书的缘起:

  在吴塘十九岁时,父亲病了一年多,终于逝世。此时的吴塘心中十分悲伤、痛苦,说父亲病死,自己却不能救,又有什么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于是购买了大量的医书,在家自学医术。当他读到汉代张仲景悲族人病死,而作《玉函经》(金篑要略)时,情绪激动,于是毅然放弃了读书参加科考的想法,专著于学医,以求救活更多的人。

  过了四年,吴塘的侄子得了咽喉炎,请医治疗,庸医用了冰硼散,最终未起效,竟然病死。

  这时,吴塘虽已学医几年,却未敢出手医治。侄子之死,坚定了他学医的志向。他发现,张仲景的《玉函经》中有一篇《卒病论》亡于兵火,让后世医家无从学习,也导致遇到急病时无从救治,于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三年后,吴塘来到京城,检校《四库全书》,发现了明朝末年吴又可写的《温疫论》,专心研读,发现该书仍有不少地方不够完美。

  吴塘前后学医十年,却没敢出手治疗一人。乾隆癸丑年,也就是1793年,京城爆发瘟疫。一些朋友劝吴塘出诊,竟然救活了数十人。但同时,死于其他医生之手的人不计其数。

  吴塘仰天长叹: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于是,他萌生了参考历代先贤的著作,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写成了一本医书的想法,酝酿了六年,仍未轻易动笔。这天,有位叫汪瑟庵的老乡跑来,告诉吴塘:来岁已未年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生民乎?

  意思是说,明年可能又要出现疫情了,你赶紧把书写出来,或者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对抗疫情!于是,吴塘方动笔,写出了这本《温病条辩》。

  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十年,吴塘写《温病条辩》则前后经历数十载。后世皆认为,吴塘师承吴又可、叶天士等名医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从而使得《温病条辩》成为温病著作中集大成者,至今仍是现代医家必读的一本书。

  当前,一些常见的方剂,包括银翘散、桑菊饮、沙参麦冬汤就是出自《温病条辩》这本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