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焦洁又一次起身。她将150多斤的丈夫围抱起来,双手紧紧搭在丈夫的后背处,用力将整个人架起,让丈夫的脸搭在她的肩上,自己走一步,丈夫慢慢跟着挪一点儿。从卧室到卫生间短短的一段路,走了两分多钟。
忙了一天工作的焦洁,晚上也总是睡不踏实,时刻处于“待机”状态。原来,焦洁的丈夫患上了渐冻症,四肢僵硬,无法自由活动,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每晚一般要起两次夜,需要人架着走。
一个四川小女人,不光扛得起丈夫这个山东大汉,还托举着整个家庭。

焦洁是一名执业律师,整齐的短发干净利落,待人总是乐呵呵的,可命运总爱跟她开玩笑——父母同一个月相继发病需手术陪护,婆婆也诊断出淋巴癌晚期。两年前的一天,在坐地铁去参加一场活动的路上,她接到了丈夫确诊渐冻症的消息。车厢里,她的双手有些发抖,不停地在手机上查资料:“一种运动神经元病”“号称世界五大绝症之首”“目前无法治愈”……一条条信息让她的心坠入冰窖。

“这么小概率的事儿,怎么会落在我家头上?”焦洁如遭五雷轰顶,脑子闪过无数念头——“两个年幼的女儿怎么办?”“怎么跟父母说?”已经到了目的地,她没有出站,又原路返回了家。她已很久没哭过了,可这一次,眼泪扑簌扑簌地掉了一路。
坐地铁返回的一个小时,焦洁完成了心理调整,想好了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她要为这个家做一个“女战士”。她深知,此时的丈夫,最需要的是鼓励,“如果我倒下了,这个家就真倒下了。我要尽我所能去托举他们。”她把眼泪留在了门外,进了门,仍是一张笑脸。
问题接踵而至。丈夫的病情逐渐恶化,不能再工作了,吃饭、喝水都需要人协助;两个女儿平时上下学也需要人接送;丈夫生病前,家里已为父母花了上百万元医疗费,加上刚买了房子,律所又在初创期……一时间,房贷、治疗费、律所房租、家里开支,全都压到了焦洁的身上。
旁人很难察觉出她的烦恼和困难。在大家面前,她依然乐观开朗充满活力。白天,她出门上班,只能请护工照顾丈夫,晚上便回家自己照顾。帮丈夫起身,她也渐渐掌握了诀窍:抱住上身的同时,用腿顶着他的膝盖,用劲一拉就站起来了。
一天24小时,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次,在回家的地铁上,疲惫的焦洁站着睡着了,直接栽倒在了地上。
丈夫刚确诊那会儿,焦洁对渐冻症还一无所知。她着手做功课,问遍了周围的医生朋友,加入了很多渐冻症病友群,向他们请教护理经验,还和病友家属相互加油打气,并从全世界范围搜索病友经验。她一直带着丈夫四处求医问药。家里,“抗冻”物品、呼吸机、制氧机等医疗器械堆满了整整一间房。哪怕有一点治疗线索,她都“一追到底”,想尽办法延缓病情的发展。不到半年时间,她开车拉着丈夫跑出了两万多公里的路程;两年多时间,光是看病买药就花了六七十万元。
“冻哥”“冻宝宝”“帅小伙”……焦洁给丈夫变着花样起外号,就是希望他能开心地过好每一天。“身体越来越好了,你要加油哦!”“别怕,我永远跟你在一起!”焦洁像一个散发着光和热的“小太阳”,时刻鼓励着丈夫。家里,只要她在,就有欢声笑语。
对待家人,她总是倾尽所有。母亲手术期间,她出钱又出力,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母亲手术恢复期,为了方便照顾,她把医院当成办公场地,带着电脑去医院线上办公。婆婆做膝关节手术时,有点儿发怵。焦洁开导婆婆:“你这个小手术‘毛毛雨啦’,在北京大医院特别成熟了,手术之前医生给你打一针麻醉,你就睡着了,醒来腿就好了……”她还提前去病房帮婆婆“热场”,和周围病友交朋友,让婆婆住院时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熟悉她的朋友,都喜欢用“超人”来形容她;同事和客户,更多用“温度律师”“天使姐姐”来称呼她。在工作中,她和大多数律师不同,更喜欢定分止争、化解纠纷,尽可能帮助人们修复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最大程度化解矛盾。

很多人提醒焦洁,“对抗渐冻症,是一场注定没有胜算的‘战役’”,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哪怕只有一点儿希望,我都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去争取。”看到了很多患者家属的坚守与不易,她开始为渐冻症药物研发捐资,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造福更多的病友,挽救更多家庭。
“余生还长,彼此珍重,携手永远!”她对丈夫说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胡子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