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和哈奴曼:
一个是《西游记》中的神猴;
一个是《罗摩衍那》中的神猴。
前段时间,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了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哈奴曼这一说法,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由佛教出自印度这一线索来推测,二者之间似乎的确存在联系,但我们却不能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做出结论。
想要剖析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先来看看两部作品的成书背景。
《罗摩衍那》的创作背景,与《西游记》截然不同。在这部印度史诗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由猴子组成的古代王国,这座王国里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远古天神的后裔。例如,那罗是将作大神之子,哈奴曼则是风神之子。他们生于世间,已被大梵天赋予了宿命,那就是帮助罗摩。
大梵天在印度神系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梵天界的主宰,他无所不能,创造了天地间的万物。大梵天的存在,体现了印度宗教中“梵”的思想,该思想与我国的“道”、“易”、“佛”有相似之处。因此,大多围绕着“大梵天”来创造的宗教作品,都是在论证“梵”的存在。随着《罗摩衍那》在印度盛行,哈奴曼的形象也走入千家万户。
印度人将哈奴曼视作灵验的神祗,定期烧香祭祀,这也是有现实基础的。
我们知道印度地区因气候原因存在许多雨林,猴子比较多。如恒河猴等猴子十分受印度人的喜爱。这种人与猴和谐共生的现象,加重了印度人对哈奴曼这个自然神的信仰。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则与《罗摩衍那》截然不同,虽然吴承恩熟读宗教典籍,对佛、道典故如数家珍,但他所创作的《西游记》并不是宗教作品,而是一部借助宗教背景的神怪小说。
在吴承恩所生活的年代,儒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佛、道思想在中国同样有一席之地。自宋朝开始,我国的佛、道、儒已有了融合的迹象,这种融合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西游记》中,我们既能看到佛、道元素,又能看到儒家的思想,这足以说明该书便是三教合流现象的体现。
在离开花果山后,孙悟空来到了佛道兼修的菩提祖师门下进行修行,习得了种种立足于天地的本事。从这以后,孙悟空又与传统的佛教、道教神系发生冲突,“大闹天宫”之后又皈依佛门并修成正果,成为万众瞩目的斗战胜佛。此外,孙悟空等五人在西行之路上斩妖除魔,这种行侠仗义又暗合儒学济世救人的思想。从创作背景的层面来看,两书毫无关系。
那么,单论“孙悟空”这一形象,作者究竟有没有借助哈奴曼呢?
根据文献记载,《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并随着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翻译了《罗摩衍那》的,是藏族的佛学家,后来又有中原地区的僧人将藏文版的《罗摩衍那》转译为汉语。
根据文学家的考证,傣族史诗《拉戛贺》的情节亦与《罗摩衍那》有共通之处,据此推测该史诗极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与此同时,佛学家还发现在许多佛经中,同样引用了《罗摩衍那》的桥段。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遍历史籍并熟读佛道儒经典的吴承恩先生,极有可能受到了《罗摩衍那》这部印度史诗的影响。
但是,若据此称孙悟空就是哈奴曼的衍生品,显然是不严谨的,这些证据根本不足以使我们下结论。毕竟,我国历史博大精深,在远古神话中不乏神猴的故事。《山海经》中有一段关于“无支祁”的神怪故事,这是一种水怪,其形象与猕猴无异,且拥有火眼金睛。
无支祁活跃于淮河流域,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为祸人间。大禹治水期间,无支祁借助洪水四处作乱,大禹派遣神兽夔龙将无支祁捉拿,并将其封印在龟山之下,用铁链牢牢拴住。这一情节,无疑更加贴近于《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的桥段。
根据我国史学界的研究,虽《山海经》成书的年代未定,但吕不韦、嬴政、屈原等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都曾读过这部作品,所以《山海经》存世的时间或许比《罗摩衍那》还要长。由此看来,孙悟空的形象亦有可能参考了《山海经》中的无支祁,或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
参考资料:
【《山海经》、《西游记》、《罗摩衍那》】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