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兑泽科技周老师,持续推动教培(非学科)机构的精细化运营升级。
培优·安心托管,是公司旗下品牌,昆山区域连锁托辅机构,2025年助力500位校长开托辅机构。
先说结论:世界上只有两种竞争策略:一是规模优势,二是差异化。
托管不具备规模优势。要在同质化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面对越来越火热的托管市场,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可以说越来越“卷”。
托管是家长刚需,入行又没什么门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托管。水涨船高,竞争愈发激烈。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没有行政干预),机构有两种竞争手段:
一、通过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打败竞争对手。即:通过规模效应,达到规模优势——薄利多销。
二、通过和竞争对手塑造不同差异,创造细分领域的蓝海市场,维持相对较高的价格和利润。这种策略即“差异化”。
托管行业不存在规模效应,因为它无法通过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
托管最刚性的成本有两项:人工和房租。所谓刚性,是机构几乎没有议价空间,成本几乎完全由市场决定。
例如人工:老师的工资由当地劳动市场决定,劳动者用脚投票。谁给的工资高、负担少、干活开心,她就去哪干。
其次,托管看孩子,一个老师平均看8-10人,这是行业惯例。校长当然可以找到能看12-15个人的“超级”老师;但是毕竟太少,而且她们的薪资可能更高。
所以,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的“单位人工成本”,30人的机构和300人的机构,两者不会有显著差别。
鉴于托管老师的控班水平,一个教室放10-12人比较合理。装满之后,就需要增加教室装更多学生。
因为托管没有翻台率(详见《托管是一门“时间的生意”》),学生数量受场地严格限制。学生量规模扩大,必然导致场地面积成比例扩大,相应的房租也要成比例增长。
所以平均到每个孩子身上的“单位房租成本”,随着教室装满之后,也不会随规模增长而降低。
人工和房租两项,基本占托管机构总成本(不是收入)的70%-80%。其他成本,如食材、书本、硬件(书桌、床位)等,也都是和人头相关,随规模按比例增长,没有规模效应。
唯二可能具备规模可降低的成本,恐怕只有市场费用和水电费了,但是它们的占比非常小,不足以成为显著的“成本优势”。
综上所述,因为托管无法翻台,且老师带班能力受限,导致托管机构的单位成本无法随规模增长而下降,因此不具备规模效应。面对自由竞争,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开托管,并不是学生越多越好。没有翻台率,薄利也无法多销。
这一点可能违背大多数人的常识。而这就是了解“托管经济学”(点这里)的目的——常识并不一定是事实。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学生越少越好。学生多少,要和机构经营的最终目标挂钩,那就是总利润。
规模效应带来规模优势,企业得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获取更高销量,从而实现高于同行的利润。
而没有规模效应,就意味着不能用低价换量的做法达到机构利润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托管打价格战就是饮鸩止渴。
没有规模优势,就只能选择差异化。差异化的目标,不是放弃规模,而是通过打造自身特色,满足家长某一方面需求,从而无需降价也能把机构装满。
至于满足家长什么需求,能实现上述目的,请参考《托管经济学(一):机构如何定价》:教育服务的价值和需求度,远远高于生活服务。
因此,在当下越来越卷的市场里,通过提供教育服务,打造差异化特色,才是最正确的竞争策略。
一味追求规模、低价引流、打价格战,只能让托管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迷失在规模优势的幻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