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林徽因的国徽方案后,网友感叹:审美一绝,落选也是意料之中

深耕红史 2025-04-04 05:38:57

1949年9月25日晚上,毛主席、周总理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会议,协商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

会上,经过与会者反复讨论,通过了国旗、国歌方案,但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不满意。国徽样式复杂,自然设计得就要比国旗慢,但是要重新组织国徽设计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毛主席拍板,他说:“国旗已经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小组仍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中央人民政府去决定。”

大会主席团同意毛主席的提议,并提出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

正因如此,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我们没有看到国徽,只看到原本应该悬挂国徽的地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的横标所遮挡。

虽然没有悬挂国徽算是一个小小的历史遗憾,但是选择用横标遮挡,也是当时能给出的最妥善的解决办法了。

后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建议下,成立了两个专门设计国徽的专家小组。

一组是由张仃领导的中央美院小组;一组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小组。

林徽因夫妇自1946年7月回到北京后,他们始终没有泯灭对建筑的热爱。

回国后,林徽因夫妇打算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建立清华建筑系的工作上,然而这项工作尚未就绪,梁思成就接到通知,教育部和清华大学委派他赴美国考察战后美国的建筑教育。

此间,他又被外交部推荐,出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

对于这些邀约,梁思成起初是犹豫的,这是因为她担心林徽因的身体。林徽因眼下病得很重,每天夜里失眠不说,还伴随着剧烈咳嗽,呼吸不畅的症状把林徽因憋得气喘吁吁。

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思成怎么放心远赴美国呢?后来还是在林徽因的多次劝说下,梁思成才同意去美国。因记挂林徽因的身体,梁思成在美国待了一年后就回来了。

回国后,梁思成陪着林徽因做了肾切除手术,为了能让病重中的林徽因开心,梁思成经常挤出时间陪着她探讨中国的建筑设计,梁思成也鼓励林徽因要赶紧好起来,中国还有这么多的古建筑需要他们保护呢。

而真正能让林徽因暂时忘却疾病的存在,则是当她从梁思成口中得知清华大学将肩负起设计国徽重任的那一刻。

此时的林徽因已经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系一级教授。

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国徽的设计工作中,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带领下,成立了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小组,而此时的林徽因也坚持托起自己的病体,她要为国家做事,绝对不允许因个人因素而耽误了国徽的设计进度。

在设计的过程中,林徽因不愿意模仿苏联和东欧风格的国徽,她坚持要使国徽拥有最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我们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林徽因找来一些国家的国徽,指点给设计小组的其他成员看。他们先研究了奥地利的国徽,然后又研究了澳大利亚的国徽,发现其中存在共同点,即国徽上融合了国家特色,展现了本国特色,比如奥地利国徽上的雄鹰,澳大利亚国徽上的袋鼠和鸸鹋。

带着大家找到设计国徽的基本思路后,林徽因又找了一些古代的铜镜、玉环、玉壁等图案作为参考资料,画了一个草图。

草图中,以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玉壁作为国徽的基本图案,为了和国旗相呼应,林徽因也把国旗上的五颗金星融入其中,国徽图案底部金色齿轮代表工,旁边金色嘉禾代表农,红绶穿绾成结,表示工农一心。

上文说到,林徽因不愿意模仿苏联和东欧的国徽设计风格,所以她摒弃了彩色这一特点,在颜色的选择上,林徽因联想到我国民间在祝寿、婚嫁喜庆日子里,挂满缀有金字的大红灯笼和大绸缎情景,所以她也建议小组采用金色和红色。

这两种颜色是全国人民喜欢的象征吉祥喜庆的色彩,用在国徽上,不仅富丽堂皇、庄严美丽,而且醒目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小组成员认为林徽因考虑得非常到位,于是全票通过了这个建议。

但这个方案提出后,很快就遭到了否定,为什么呢?原来,中央认为这稿的设计太注重美观了,从这稿设计中可以明确看出她将重点放在了追求艺术美感上,但是国徽不能只图好看,也要考虑到政治层面的东西。

后来,这版设计稿问世后,大家在看完林徽因的国徽方案后,感叹道:审美一绝,落选也是意料之中。

此后,长达几个月,国徽的设计迟迟未能定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小组提出将天安门加入到国徽中,同时他们吸收了林徽因设计的灵感,保留了原先的五星、齿轮、嘉禾、红绶带等元素,但最终,他们的方案也没有通过。

很快,时间来到1950年。

梁思成和国徽评选小组的人经过讨论,决定要在国徽图案中加入天安门图像,建议落实后,林徽因立刻让朱畅去画天安门的透视图。

根据透视图,林徽因开始重新画设计稿,清华小组的成员也彻夜赶工、讨论不停。很多时候,林徽因因身患重病只能卧床设计,大家为了能让林徽因第一时间看到新设计图,便带着一卷卷的设计图纸来到梁家。

原本整洁有序的家,现在就像个大作坊一样,到处都堆积着资料和图纸,墙上贴着,地上散落着。

清华小组先后做了二三十个正式完成的国徽图案,陆续送到政协国徽评选小组和中央领导同志审阅,直到6月,第二稿才正式被选出来。

确定评选方案那天,因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因劳累病倒了,所以他们派秘书朱畅中去参加评选会议。

中南海怀仁堂内的会议厅中央,分别挂着清华和中央美院的两个国徽设计方案。

会场中间排列着三四排沙发椅,参加评议的委员们在两个国徽之间来回穿梭着,讨论着。就在这时候,周总理来了,打过招呼后,周总理让大家针对这两个方案开始发表意见。

有人认为中央美院的方案色彩明朗,有人则认为清华大学的方案更有民族特色,而且布局严谨、构图庄重。

经过多方面的对比和讨论,清华方案胜出。

就在朱畅中以为二稿可以完美通过时,他却发现周总理盯着那方案陷入沉思,显然周总理还有很多想法没有说出来。

大约过了几分钟后,周总理指着眼前的方案问朱畅中:“这是什么?”

朱畅中回答:“这是麦穗。”

周总理继续问道:“麦穗这个元素很好,但能不能向上挺拔些呢?”

朱畅中回答:“可以,可以继续改进。”

朱畅中没敢耽搁时间,立刻来到梁思成家,把会议上发生的一切告诉梁思成和林徽因,了解了周总理的意向后,病中的林徽因顾不上休息,立刻组织国徽小组讨论改进麦穗细部的方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国徽方案出现了。修改后的国徽图案立刻被送到中南海。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林徽因特邀参加出席。

大会上,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掌声的方式通过了由林徽因、梁思成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

听着热烈的掌声,林徽因激动地落了泪,这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而她也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作出贡献。

第二年的国庆日,虚弱的林徽因在梁思成的陪伴下来到天安门金水桥头,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国徽。

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林徽因看着看着,眼眶又湿润了,不仅仅是因为这份设计国徽的荣耀,还因为她的才华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4 阅读: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