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粟裕拒绝项英调遣,毛主席得知后拍板道:一兵一卒都不能动

思天阅览过去 2024-11-06 17:54:49

1940年的一个晚上,周总理急匆匆地闯进毛主席的窑洞,交给了他一份紧急电报:“这是项英发来的,他与粟裕同志产生了分歧,情况有些不好……”

原来就在前不久,项英给粟裕下达了调令,多次催促他北上,但对方却坚决不执行,两人争执不下,所以才想请中央决断。

如今形势严峻,最忌内部不团结,毛主席深思了一会儿后说道:“一兵一卒也不能动!”

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粟裕为何不愿执行命令?毛主席又为何做此决定?

新四军艰难诞生

1934年,“第五次反围攻”战斗失败后,中央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决定战略转移,进行万里长征。

为了保留已经成立多年的革命根据地,许多英勇无畏的领导干部,包括项英、陈毅、粟裕等人,他们决定留下来,继续与敌人进行游击战。

在之后的几年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陆续成立,他们凭借着险峻的地形,以及百姓们的支持,与敌人周旋着。

战斗的条件极其艰苦,不仅气候恶劣,就连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

面对几十万敌军的重重压境,战士们几次身处绝境,又几次死里逃生。

陈毅在被围困于梅山时,便写下了绝笔之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而身为中央军区司令的项英所面临的危险,所承担的责任更是无比重大。

在游击生活的三年里,他率领三万将士与五十万大军进行斗争,数次游走在死亡边缘。

所幸,在大家的苦苦坚守下,南方的革命火种得以保留。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全国爱国人士的抗议下,老蒋不得不放弃内战,同意与我党合作抗日。

为了抗战大局,红军接受改编,八路军与新四军相继成立。

不久后,毛主席急令叶挺、项英、陈毅以及张云逸等人火速赶往延安,商讨新四军改编之事。

之后,几人又奔赴武汉、南昌等地,通知南方八省的游击区进行改编。

但当时老蒋依旧在暗中搞着小动作。

他表面上与中央红军其乐融融,商讨抗日大计,背地里却依旧对南方的游击队重拳出击,打算趁机削弱我军的有生力量。

游击区的干部们因为多年身处深山老林,消息闭塞,加上国军的步步紧逼,他们不相信我军会与敌人合作,对前来劝说的同志也报以敌对态度。

见大家都不愿下山,陈毅便决定亲自前往劝说,结果其中一个游击队的干部谭余保以为他“投降”了敌人,差点将他处决。

所幸,项英及时派人过去说明情况,才把人救下来。

在一番繁复的工作后,新四军才正式成立,叶挺被任命为军长,项英被任命为副军长。

陈毅、张鼎丞等人则被任命为纵队司令。

此时粟裕只是第二支队副司令,直到后来张鼎丞被调走,他才接替司令的职位。

或许是都参加过游击战斗的惺惺相惜,大家配合得十分默契。

新四军刚成立时只有1万人,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部队很快就扩大到10万人,根据地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许多优秀的骨干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崛起的,未来的一代“战神”粟裕大将也是在这时崭露头角。

抗战一开始,他便率领先遣队挺进南京,在韦岗、水阳镇等地,歼灭日军数百人,俘虏日本高级长官三十多人。

在之后的横山战斗与奇袭官陡门战斗中,更是炸毁敌人一列火车,有效缓解了苏中一带抗战压力。

随着一场场胜利的到来,项英开始越来越器重这个前途无量的将领,多次对他委以重任。

粟裕也非常敬重自己的老首长,对他的命令从来都是无条件服从。

但好景不长,两人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分歧,项英甚至上报了中央。毛主席听说后,却坚定地站在了粟裕这一边。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之间为何会产生矛盾?主席又为何是这种态度?

皖南事变前夕

1940年,随着太平洋战局的急转直下,日军的颓势渐显,他们急于结束中日战争,便再次对老蒋展开“诱降政策”。

而美、英国家则需要我国牵制日本,于是也对国军极尽拉拢。这让老蒋认为“优势在我”,于是再一次生出对付我军的心思。

在他的操纵下,两党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甚至上升到武装冲突。

10月19日,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白崇禧电报我军。

他们不仅将制造两党矛盾的脏水泼到我军身上,还要求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离开皖南,撤到长江以北。

毛主席并未答应,他察觉到对方可能要对我军不利,于是立即通知项英,让他离开皖南,向江苏茅山一带转移,重新建立根据地。

但项英却迟迟没有回复。皖南根据能发展到今天如此壮大的地步,都是众人付出巨大心血换来的,如果就这样放弃,他实在不甘心。

但若是不动,很有可能会遭到国军的围攻,思来想去后,他决定让粟裕北上,支援他抗击国军。

此时,粟裕已经担任江南指挥部副司令,总司令是陈毅。

他收到消息后,便立即对陈毅说:“依我看,现在形势不明,敌人在四周暗伏,我们不能轻举妄动。”

陈毅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于是两人当即回了一封电报,说明了情况,建议他不要与国军产生冲突,先想办法周旋。

项英收到消息后,心中有些不满,随即给中央发去电报,请领导们做决定。

毛主席得知后,当即对周总理道:“立即给他们回电,就说粟裕的一兵一卒都不能动,并让项英转移到茅山,与陈粟相互相应。”

“动作要快,我怕敌人马上要有动作。”

周总理道:“项英同志不愿放弃皖南。”

主席道:“多劝一劝他,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皖南没有了,我们还能在茅山重新开辟一块新的根据地嘛!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但项英收到消息后,依旧没有听从主席的劝导,而是决定先按照国军的要求,率部北上,在途中伺机而动。

然而,他千算万算也没想到,敌人竟然早就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了八万兵力。

当部队到达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偷袭。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我军九千多人几乎全军覆灭。

叶挺军长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营进行谈判,项英与副参谋长周子昆拼死突围出来后,却阵亡在背离者手上。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身中数弹,难以前行,为了不拖累战士们,他将枪口对准自己,壮烈牺牲。

这件事情一出,瞬间引起中外哗然。无论老蒋如何粉饰,都掩盖不了他所犯下的罪行。

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人的强烈斥责下,在国内外人民的愤慨下,老蒋才不得不轻飘飘地说了一句:“类似的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

项英等爱国将领的牺牲是人民心中永远的悲痛,历史不会忘记,党也不会忘记。

让人宽慰的是,在1945年的天目山一战中,粟裕巧用奇兵,以少胜多,歼灭了国军在“皖南事变”的主力师52师和79师,为新四军报了一箭之仇。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