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十一月 雨雪乱霏霏
——咏大雪古诗词赏析(三)
王传学
盛唐诗人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四),描写大雪时节,守边将士雨雪中严格训练,展现了保家卫国的豪情: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唐朝的蓟门关,是指当时北京天津一带,古代幽燕之地,在以长安洛阳为政治中心的时代,蓟门算是唐朝的东北边关。高适曾经来到这里的军营幕府,寻求报国之路。
而这里的气候,显然比长安洛阳更湿冷,农历十一月大雪节气左右,这里已经是雨雪纷纷。
大帅的号令严明,在这样的天气里,依然练兵,将士们在纷纷的雨雪天气里,矫健上马骑行,一种快捷与彪悍,感染着诗人。
那骚扰边境的外族部落,还没有驱除干净,所以这里的将士,没有归期。在猎猎风雪中,慷慨而壮烈。
高适是唐代诗人中难得的将才和高官,担任过淮南节度使,死赠礼部尚书。
一种豪气,无畏风雪,却有着驰骋沙场的快意,守护边防的豪情。
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大雪时节,被贬黄州的大文学家苏轼,思念远在鄂州任知州的好友朱康叔,写下《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词,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朱寿昌(公元1013—1083年),字康叔, “二十四孝”之一。 [他27岁考取进士,走上仕途。后知生母刘氏流落民间,便毅然辞官四方寻母,得于同州,接其故里照顾,直至辞世。朱寿昌辞官千里寻母之事,被同时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和政治家王安石相继撰文赞颂。
苏轼这首词序中的朱康叔便是与苏轼相交了十多年的好友朱寿昌。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朱寿昌正在黄州西边的鄂州任知州。
初到黄州的苏轼,由于深受打压排挤,连最简单的柴米油盐都不能自给。朱寿昌得知后,不仅及时伸出援手,还用温暖的文字给他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为了答谢朱寿昌的援助与安慰,苏轼也多次修书到鄂州,以充满感激的文字进行感谢。于是,书信便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
苏轼的这首《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作于1081年冬天。此时,失势的苏轼被贬黄州已将近一年。时值大雪时节,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苏轼不由得思念起好友朱康叔,并且感到朱康叔也一定在思念着他。正是有感于此,苏轼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了温暖与情谊的词,寄给了远方的朱寿昌。
词的上阕“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雨纤纤”是形容细雨绵长。黄州的天气,昨日黄昏明明还是细雨绵绵,没想到今日清晨推门一看,大雪都要淹没了房檐。
这一句,形容大雪来得突然,来得迅猛,来了便封天冻地,差点连房屋都掩盖了,使人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接着“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青帘”,指的是青布做的作酒店招牌的旗帜。茫茫大雪,使得平日里宽阔的江面,此时却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而平日里那随风摇曳的酒店的青帘,也早已模糊不清。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撚衰髯”, 在这样孤寂的日子里,除了寒冷的陪伴,再也无人作伴。一人独坐的词人,只得揉着眼睛,捻着胡须,吟诗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试图找到一丝慰藉。
下阕“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使君”,指的是好友朱寿昌;“厌厌”是指欢饮后大醉的样子;“水晶”则是指极其珍贵的物品。
这几句是词人想象好友朱寿昌此时大概正在招待贵客、欢宴狂饮的情形。此时,大家都醉意朦胧,恣意狂欢,共赏雪景。眼前这一桌丰美的盛宴,又有谁来品尝?眼前这一年中难得见到几回的水晶般醉人的雪景,又有谁来欣赏呢?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在这样的大雪天,你拿着梅花向东而望(黄州在鄂州东),一定是在想,要是能邀请到我加入你宾客满座的宴会,那该有多好!
此处词人以陶潜自比,并不是说自己有多闲适,有多悠然自得,而是以一种自嘲的方式,说明自己落魄,不得不像陶渊明一样,过着躬耕自食的日子。
最后几句“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还是词人的想象。他想象好友朱寿昌此时应该拿着梅花,看着洁白无比的雪花说:
“想想我的好友苏轼,一生光明磊落,德性高尚,品行高洁,正如这暗香浮动的梅花,正如这洁白无瑕的白雪,虽然可爱,却仍有人嫌弃他”。
这里的“有人嫌”是指谁嫌呢?显然是指那些在“乌台诗案”中构陷苏轼入狱的人,以及那些欲置他于死地的人。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在那个飘雪的日子里,对鄂州好友无尽的思念。
词人与好友虽然身处异地,但他的心中始终有好友。而好友的存在,也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他深知,这种思念在他的心中荡漾,也在好友朱寿昌的心中荡漾,它在寒冷的冬日里,化作了一股暖流,流遍彼此的心田。
苏轼与好友的这份友谊,千百年来也如同我们与好友的友谊一样,它不仅在冬日里,也在无数个孤寂的日子里。
因为我有了你思念的陪伴,你也感觉到我思念的陪伴,这种相互之间的双向奔赴,便成为了人世间最美的温暖和幸福。
而苏轼这首绝美大雪词,写出人间最美的思念,胜过了世间的千言万语。
南宋词人向子諲的《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描写大雪时节行役途中大雪漫漫、天寒地冻的情景,抒发了思君怀国之情: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的大雪时节,这时由于名将岳飞、韩世忠等屡次击败金及伪齐的军队,南宋的军事形势显得十分有利,具备进取中原的力量。但高宗等人却畏敌主和,只图苟安而不思进取,使抗金斗争难有大的进展。词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此词。
首两句写词人风尘仆仆奔波于鄱阳道上,正值大雪时节,大江南北风雪迷漫,想起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宗被俘北去,至今已近十年。“易水”,源出河北易县附近,是战国时燕国南面的疆界。《战国策·燕策》载有燕太子丹送荆轲事,“易水寒”意味着生离死别和誓杀强敌。此指中原的沦丧和帝王被俘不回的耻辱。
“彤云”两句,从“遥知”生发而来。“彤云”,指下雪前密布天空的阴云。“三关”,泛指中原关塞。极目北望,只见山外有山,连绵不断,自己所熟悉的故都汴京和中原父老,已经是不可能见到了。思念及此,怎不令人心碎欲绝。
下片承上而来。“天可老”三句是痛心国耻未雪。“天可老”,化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指出天本不会老,海也不可能翻,但即使天会老,海能翻,要消除北宋覆亡的靖康之恨却是难上加难,几乎比天老、海翻还要困难。
“频闻”两句表达了词人切盼和怀疑的心情。经常听说朝廷派遣使臣去金国向二帝问候,但究竟何时两帝才能返回南宋呢?词人在这两句中针对主和派打着“迎还二圣,恢复中原”的旗号,实际上却在顺应着高宗不可告人的内心活动,即并不打算部署军事力量,挥师北上,只求屈膝苟安,称帝于江左。高宗既无北上恢复中原之意,二帝也不可能南归,亡国之恨也就难以消除。词人不能明说,只是以“频闻”、“几时”进行暗示,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词人在彤云密布、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严寒,行役于江西鄱阳道上,对景感怀,怀念被金国掳去的徽、钦二宗,思君怀国之情,跃然纸上。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大雪书怀》,描写了大雪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大雪天气中的心境和情感:
天将奇赏发清欢,畴昔登临插羽翰。
梅下寻诗骑马滑,松梢索酒倚楼寒。
闭门老子愁无赖,返棹归来兴已阑。
聊掬玉尘添石鼎,自煎鱼眼破龙团。
这首宋代诗人范成大歌咏大雪节气的名篇。
首联“天将奇赏发清欢,畴昔登临插羽翰”,写大雪时节的奇特景观引发诗人的情怀。首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奇赏”,点出大雪时节冰封雪飘的奇丽景致;“清欢”,透露出诗人欢快愉悦的心境。景奇心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回忆起往昔在雪中游历,登高赏景、赋诗挥毫的场景,进一步补足清欢之情。
颔联“梅下寻诗骑马滑,松梢索酒倚楼寒”,写诗人赏景寻诗的雅兴。他骑马穿过梅林,滑行在冰雪上,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探索和努力。雪压青松,树梢覆在楼台上,寒气逼人,诗人便取酒御寒,欣赏雪景。梅下骑马滑、松梢倚楼寒,是为“奇赏”;“寻诗”、“索酒”,是为“清欢”。对仗工稳,摹写毕肖,堪为全篇警句。
颈联“闭门老子愁无赖,返棹归来兴已阑”,写雪天居家独处的愁绪。雪天闭门不出,连高人老子也愁闷无聊(“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晋代名士王子猷雪夜寂寞,于是咏诗忆戴安道(隐士),“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真所谓乘兴而去,尽兴而回(刘义庆《世说新语》)。
尾联“聊掬玉尘添石鼎,自煎鱼眼破龙团”,写因雪居家之人,尚可煎制茶水来怡情养趣。“玉尘”指茶叶粉末,“石鼎”指陶制的烹茶用具。“鱼眼”借指沸水,“龙团”则指印有龙凤图案的圆形茶饼。诗人用聊掬、自煎二语,倍显其闲逸之趣。
全诗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大雪时节奇景逸趣的赏叹,表现了诗人在大雪之日的闲适与雅趣。语言清新自然,格调温润委婉,体现出范诗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