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再次剑拔弩张。
印巴关系的敏感点,一直集中在克什米尔地区。这个山水如画的地方,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已经引发三场战争。近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枪击事件,造成至少26人死亡。在没有明确证据的背景下,印度果断把矛头对准巴基斯坦,称其是此次恐袭背后的“支持者”。
【印巴局势不断升温】
随后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了单方面“报复”,宣布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的执行;关闭印巴唯一的陆路口岸阿塔里,驱逐巴方驻印度外交机构的军事顾问,并缩减驻印外交人员。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印度的这些“报复”手段中,最值得注意的无疑是“用水条约”的叫停。
水,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早已成为战略资源。尤其对于像巴基斯坦这样依赖印度河流域的国家,断水意味着什么?简单一句话:巴基斯坦的农业将陷入瘫痪,数千万人的生存将直接受到威胁。
巴方担心,印度一旦建坝截流或任意泄洪,整个国家可能会陷入干旱危机。事实上,就在近日,印度未经通报就在乌里水电站突然开闸,导致下游巴控地区的杰赫勒姆河水位暴涨,居民紧急撤离。这种“随手一泄”的做法,在巴基斯坦眼中,无异于率先发起挑衅。
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方面也毫不示弱。日前,该国铁道部长哈尼夫·阿巴西亮明核武底牌,他表示“巴基斯坦的130枚核武器不是摆设,而是直接针对印度的强大威慑力量。”哈尼夫警告印度称,“印度停止我们的供水,我们就停止你们的呼吸”。
【巴基斯坦亮明核弹“底牌”】
哈尼夫的话并非夸张:“你要是断我们水,我们就断你呼吸。”这话直白、刺耳,但道出了巴基斯坦的核心忧虑——水源问题已上升为国家生存线。一旦印度真正实施断水政策,巴基斯坦将不惜一切代价反击,包括军事手段。
巴基斯坦目前大约拥有130至150枚核弹头。虽然在核武库规模上不如印度,但“量”不是巴基斯坦传递威慑的重点,它的“核政策”更具攻击性:一旦国家面临生存危机,哪怕敌方只是常规攻击,巴基斯坦也保留“先发制人”的核打击选项。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在面对巴方核威慑时,始终有所顾忌。现在,巴铁再次高调亮出“核底牌”,其实就是在释放两个信号:
第一,核弹不是吓人的工具,而是真正可能使用的手段。
第二,只要印度越过“供水”或“军事越境”红线,巴基斯坦不会再犹豫。
从外界的角度看,这种核威慑表态虽然激烈,但也是无奈之举。弱国要在地区博弈中争取“生存空间”,必须“亮剑”。否则,在规则尚不明确的南亚水资源争端中,谁掌握了上游,谁就拥有了“生杀大权”。
事态发展到现在,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莫迪政府的态度。据印度媒体《经济时报》报道,莫迪已“解开印军束缚”,授权军方“自主决定应对方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这表明,印度可能正在为军事报复做准备,哪怕只是一场“有限打击”,也极可能触发巴基斯坦的全面反击。一旦真刀真枪开打,冲突就很难再局限在边境地带。
【印度总理莫迪授权印军对“恐袭”做出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印度国内经济疲软、宗教矛盾频发,莫迪政府支持率持续下滑。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外“挑衅”来转移视线,不失为一张政治“王牌”。但这种做法一旦失控,极有可能引爆一场无法收拾的地区战争,甚至核冲突。
那么,印巴真的会打起来吗?从整体上看,虽然两国局势紧张,但不太可能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
一方面,巴基斯坦的核威慑还是具有“压制”作用;另一方面,印度也清楚,一旦开战,南亚地区将陷入长期动荡,不利于其“区域强国”战略。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可以袖手旁观。毕竟印巴一旦交火,整个南亚、甚至中亚都会被波及,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也会构成重大威胁。而且如果印度以断水手段遏制巴基斯坦,对整个南亚乃至亚洲水资源分配机制都是一个破坏性示范,中国必须警惕。
当核武器成为“常规选项”,战争离现实就不远了。巴基斯坦此刻的强硬姿态,既是对生存底线的捍卫,也是在用最后的“牌”劝阻印度不要轻举妄动。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推动南亚局势降温,需要多边机制的协调,也需要大国智慧的介入。南亚的火药味虽然浓烈,但和平的窗口还没关死。
关键就看,印度下一步,是走理智路线,还是迈入“战争冒险”的深渊。